“阳刚之气”=厌女?这个锅教育部不背!

文 | Chelsea

编 | Chelsea

最近两天,教育部有点火。

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因为教育部的一则教师提案的答复函火上了微博热搜。

针对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表示,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教育部官网

乍一看,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答复函中“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和提案标题中的“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引发了各大媒体平台的巨大争议。

轻则上演经典男女对立骂战,重则斥责教育部厌女。

@凤凰网微博

这个锅教育部可不背。

仔细读过教育部答复函全文就知道,从头到尾教育部都没有提青少年性别之分,只是一再强调为了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要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

可以说这份提案奇葩或者说提出这份议案的委员有性别刻板印象,但是不能扣个厌女的帽子给教育部。

这就好比去年年中“人大代表建议留学生回国可上高职高专”的新闻在朋友圈疯狂刷屏,一石激起千层浪,留学生群体纷纷自嘲海外的学历比不上在蓝翔学挖掘机,新东方学厨艺。

但实际上,人大代表的原意被媒体曲解,提案是针对在国外留学但未完成学业的学生(虽然受众很小,但不是没有),并不包括即将要去留学的学生。原报道被忽视的内容是:

“这对这些留学生来说,相当于在国外就学的经历全部归零,是十分不合理,也是不符合国际惯例。倪闽景委员建议,因疫情回国终止学业的留学生,可以通过本科生插班生考试或者高职高专扩招计划,解决继续学习的问题。”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建议?

按照国家过去的政策,在海外读本科的留学生在国内大学没有学籍,若要选择回国读书需要重新参加高考或是进入国家开放大学。

人大代表的提案恰恰是解决了留学生回国尴尬的身份,依旧以大学生的身份完成学业,想读本科可以去考本科插班考试,不想读本科就去读专科,不需要参加高考。

所以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仅凭捕风捉影的字眼在网络上掀起骂战的都是在耍流氓。

那为什么教育部以“阳刚之气”回复提案会激起一场腥风血雨呢?

因为很多人都误解了“阳刚之气”的含义

“阳刚之气”是男性专有形容词吗?

阳刚之气”意指“积极向上的精神,宽厚豁达且刚强凌厉的气度,坚持正确的行事准则,正直仗义的言行”,是用来形容人的内在精神、气度及言行,不分男女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阳刚”一词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专有形容词,相对应的,“阴柔”一词一直是女性的独有特色。仿佛男性不够“阳刚”就不是男人,女人不够“阴柔”就不是女人。

所以当教育部用“阳刚之气”来表达加强学生体育运动锻炼之时,部分网友被自己的固有思维习惯戳中了痛点:“教育部你就直说以后只准男孩上学以此来培养阳刚之气得了”。

那按照这个逻辑,网友一边指责教育部提倡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阳刚之气”是“厌女”思想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污名化女性就等同于不擅长运动、身体素质差呢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呢?

因此,可以说教育部没有正面指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本身的不合理性,但是教育部的答复本身并没有在树立青少年的性别对立。

正如央视点评所言:“阳刚之气不只是男性化”,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央视新闻微博

教育要培养的不是男人和女人,而是优秀的人,不是社会角色,而是自强自立的人。真正的阳刚之气不在于外表,而在于自信、坚强、勇敢、有担当和责任感,好的品质又何曾有过男女之分

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阳刚之气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钙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身心一并健康成长,才是最该被关注的。

为什么男性青少年会“女性化”?

教育部或许在本次答复中避重就轻,但是真正有问题的是这份自带性别刻板印象的提案。

首先必须肯定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确有存在,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原因大体有三:

网络曝光度提高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已经充斥着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也诞生了不少网络红人,其中就不乏一些女装大佬。

比如在微博上有216万粉丝,抖音上破千万粉丝的网络红人Abbily(艾比)就是一位酷爱穿女装跳舞的男孩子。

初次亮相时,大家只是被一位爱跳舞的“女孩子”所吸引。随着网红机构一系列操作,她的“男儿身”身份才被更多人熟知,人气不降反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网络红人Abbily

另一位坐拥137万粉丝的微博红人李由也是一位女装大佬,甚至因为有评论指出他依然像男生的时候,他选择去整容只为让自己更像女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李由

Bilibili2020年百大Up主,知名汽车视频制作者NANA也是一位爱女性打扮的车评人,在90后和00后用户居多的B站也同样备受热捧,拥有115.2万的粉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知名车评人NANA

网络的持续曝光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化”男性逐渐被大家所熟知,也不乏有一些看中了“女装大佬”流量的男性为了吸引更多关注和粉丝而刻意在视频平台上男扮女装。

因此不是现在的男性青少年越来越女性化,而是高流量的曝光和网红经济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原本在社会中已经存在的现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流行亚文化

其实,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早在小编的童年就被热议。

2005年一部根据舞台剧改变的韩国电影《王的男人》火遍亚洲,影片中唇红齿白的小鲜肉李准基凭借阴柔美改变了亚洲的审美观。自从,大众不再只是欣赏魁梧壮实的硬汉,精致漂亮的男性开始形成一股潮流盛行起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的男人》中的李准基

与此同时,韩流男艺人在各种粉丝见面会和演唱会也纷纷兴起了男扮女装的热潮,留着长发,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长裙,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基础的韩流男星变身美丽小姐姐大跳女团舞,更是一度引起各家粉丝网络比拼排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中国青少年影响颇深的另一个潮流——日流更是让“伪娘”一词变得家喻户晓。

伪娘在日本颇为流行,伪娘cos大会、伪娘杂志、伪娘游戏展、伪娘写真发售、伪娘网购网站、伪娘电影,慢慢发展成一种伪娘文化。

随着伪娘文化的普及,中国伪娘文化也在兴起。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由武汉各大高校coser于2009年成立的亚洲发展时间最长的cosplay伪娘团)——爱丽丝伪娘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中国台湾收视长虹节目《康熙来了》不定期录制过伪娘专题,让主持人和观众都大开眼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康熙来了

韩流和日流的文化入侵让中国青少年看到了男性女性化的流行,也在不断刷新社会对中性化的接受度。

教育和生活环境影响

去年,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曾公开发声,希望社会多关注男孩子“女性气质化”的问题,他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既有教育环境也有生活环境的影响。

比如从幼儿园开始,教师群体多半都是女性;出生后与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最多,童年时期又主要由外婆或者奶奶带大;影视剧男演员和娱乐圈男艺人越来越奶油小生,树立起男性柔弱胆怯等现象

斯泽夫的观点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曾发表论文称某小学班主任直言四年级一个男孩说话细声细语、爱撒娇、动不动哭鼻子、爱往女生堆里扎、不经意翘兰花指,流露出对男孩行为“女性化”的担忧。

论文作者认为中国家庭中父亲教育的缺失、过度溺爱的养育和性别错位的教育观念正在让中国男孩“剑走偏锋”,呈现女性化特征和爱好。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需要纠正吗?

在传统观点里面,男性就应该是顶天立地、坚强勇敢、高大威猛、独当一面,俨然一幅拯救弱小的英雄形象;女性就应该是温柔体贴、小鸟依人、轻声细语,俨然一幅柔弱依赖他人的大家闺秀形象。

一旦男孩或是女孩不符合大众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就会被各种打压。

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不够“女性化”而被训斥,“小姑娘没有小姑娘的样子”。

男孩子因为社会对于男性的“阳刚”要求,从小被教导“男儿有泪不轻弹”。

仔细回想一下,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班级里面有没有一个好动调皮的“男人婆”,有没有一个被孤立的“娘娘腔”?

政协委员的这份《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最刺眼的不是“女性化”,而是“防止”。

这让小编想起了一个叫做叶永鋕的台湾少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爱笑、爱做饭、爱吃零食、喜欢和女孩子一起玩耍;

他孝顺、细心、体贴、会给身体不舒服的老师买木瓜牛奶、是班上唯一发现老师换新发型的同学;

他不爱背书、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走神、特别喜欢唱歌、声音比一般男孩尖细、是学校合唱团中唯一的男生。

2000年4月20日,一生温暖又纯良的叶永鋕倒在了学校北栋一楼的男厕所中,生命永远停留在了15岁。

叶妈妈在艰难上诉学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她崩溃的秘密:事发当天独自上厕所倒在血泊中的儿子并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源于在学校三年来持续受到的校园霸凌。

因为身上的“女性气质”,叶永鋕被同学们嘲笑是“娘娘腔”,看他长得像女生好欺负,强迫他写作业,放学途中被同学殴打。

一次在厕所中被同学强行脱掉裤子以验证男儿身受到惊吓后,叶永鋕再也不敢和其他同学一样下课正常去厕所,被迫以4种方式如厕:找要好的男同学陪同;在上课铃响后使用女厕所,晚几分钟进教室;使用教职员厕所;以及提早下课前几分钟去厕所。

而他最终死亡的时间就发生在提早下课上厕所之间,他不是意外摔倒致死,而是间接死于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暴力与霸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叶永鋕过世两年后,台湾通过了《性别平等教育法》。“教育部两性平等委员会”为此成立调查小组,之后在台湾中小学校园内发起反性别暴力的校园运动。

2006年,台湾相关机构出版了一本书《拥抱玫瑰少年》以记录叶永鋕事件。同年,经过叶妈妈连续6年坚持上诉,法院改判学校三名主管业务过失致死罪。

为了纪念他,2018年蔡依林发布了一首名为《玫瑰少年》的新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是的,他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气概,但是他没有伤害到任何一个人

因为不符合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和期待,就要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无情追杀,把枪口指向校园中的一个个“玫瑰少年”,才是伤害和悲剧的开始。

结语

新一季奇葩说的海选有一位奇葩令人过目难忘,他就是穿着自制裙子的00后服装设计师奇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奇奇

奇奇选择了辩题:“男孩子想穿裙子去幼儿园,爸妈该不该阻止他?”之时坦言自己就是那个爸妈没有阻止穿裙子长大的男孩。

在辩论之中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在看到女孩子在玩洋娃娃、跳芭蕾舞时,因为父母的阻止,让他产生了认为男孩子不应该做这些的想法。那他看到妈妈做家务,会不会就觉得女人就应该做家务?

正如席瑞曾经在《奇葩说》所言:“孩子的世界观是怎么来的?他天生就知道瘦是美的,胖是丑的,天生就知道嘲笑吗?不是的,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一人一句堆砌出来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席瑞在《奇葩说》

当我们在用“防止”,“阻止”这样的字眼去纠正男性女性化的时候忽视了这个世界的男性和女性从来都不是零和的个体,也没有什么“该有的样子”。

相反,正是因为阴阳的相互融洽我们才能看到:

梅兰芳、程砚秋等中国杰出的男性旦角演员可以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大放光彩;

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为了学唱青衣不疯魔不成活地说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笔下法国外交官和中国京剧演员的传奇爱情故事;

金庸笔下的《九阴真经》男性角色练得炉火纯青,《九阳神功》启发峨眉派开宗立派;

替父从军、远赴沙场的花木兰

巾帼不让须眉的抗金女英雄梁红玉

能征善战、凌云壮志的樊梨花

......

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而应该是《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性别观念的提案

这个世界不想再看到一个玫瑰少年的悲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福建一民办学校倒闭百名学生成黑户,深圳海南将开多所国际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张克运:如今,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教育的“灵魂”跟不上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什么英国私立学校培养不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说话的老师”如何教学?这种教育流派却风靡世界数十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CERB人物 | 朱春凤:有多少领导愿意为教师成长买单?IB先锋者的教育反思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