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的特征——发展晚,起点高,后来居上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成为美洲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开端。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176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美国独立。1776年至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乔治·华盛顿地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最终北方领导的资产阶级获胜统一全国。经过一系列的发展,美国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首位。
一、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美国最早的教育是从欧洲(特别是英国)移植而来的,那时候尚未形成系统的学校系统,宗教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等级决定教育等级,性别歧视严重,教育发展极端不平衡。
1、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教育
新英格兰位于美国本土的东北部地区,主要由康涅狄格、缅因、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罗德岛、佛蒙特等地方组成。17世纪前半叶,一批批英国移民来到美国北部,以马萨诸塞为中心定居下来,统称为“新英格兰”。移民中绝大多数是在英国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这些人为了寻求在本国所没有的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而来到美洲的。他们定居下来后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自己的教会,并按英国的传统,由教会掌管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宗教信仰。加尔文教派是殖民地时期教育的一个代表,他们主张培养实用型人才,通过阅读《圣经》而直接与上帝沟通心灵,否定教会的权威。这样,清教徒们一边建教堂一边建校舍,北部的教育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在清教徒的支持下,1642年在马萨诸塞州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规定一切儿童必须接受强迫教育,殖民当局有权处罚不尽教育义务的父母、师傅和店主。1647年在马萨诸塞州又颁布了《老骗子撒旦法》,法律规定每50户居住的城镇设一所城镇学校,每100户居住的城镇设一所拉丁文法学校。
新英格兰殖民地早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城镇学校(town school)和拉丁文法学校(latin grammar school)。城镇学校主要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由地方殖民当局管理,规定学生入学年龄为6-13岁,上课使用《新英格兰启蒙读本》,主要课程为读写算、教义问答、唱圣歌。学校的教育设施简陋,教师大部分是牧师和为了谋生而从事教育的人。拉丁文法学校是从欧洲移植过来的,主要培养学术性人才。进入拉丁文法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上流社会子弟,而且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入学年龄8岁,15-16岁毕业,课程主要是古典学科,主要培养律师、牧师。1635年,第一所拉丁文法学校在波士顿建立。
早期新英格兰殖民地的高等教育还非常落后,清教徒到了美洲之后,为了宣扬信仰,培养新教的牧师和传教士,模仿英国剑桥大学的模式建立了美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哈佛大学的前身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1636年马萨诸塞议会通过建校决议,1638年牧师约翰·哈佛捐出遗产的一半和私人图书馆资助哈佛学院,1640年哈佛学院正式招生。哈佛学院第一届学生只有4人,校长兼教师1人,学校由清教徒掌控,模仿英国大学模式,古典课程是主要的课程。
18世纪,哈佛大学的办校理念逐渐从宗教统治演变为学术自由,并开始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教育,教派性质和古典性质受到挑战,而这恰恰是虔诚的清教徒们不愿意接受的。为了维护宗教的圣洁,纯粹清教,那些主张信仰唯一、古典学科的哈佛大学毕业生于1701年在康涅狄格建立耶鲁学院。
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建立的9所大学:
2、大西洋中部殖民地的教育
美国大西洋中部殖民地主要有纽约、新泽西、特拉华、宾夕法尼亚,这些地区语言、宗教、文化呈现出多元主义,教派林立,学校教育因教派各有不同,宗教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学校的类型主要有教区学校、慈善学校、私立学校。
1751年,美国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在费城创办了文实学校,这种学校的特点主要是开设实用性课程,重视科学教育,具有功利主义和职业教育色彩。1755年,文实学校改名为费城学院。1779年,宾夕法尼亚政府通过立法对学校进行改组,将其正式命名为宾夕法尼亚州大学。1791年,校名又被缩为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新的高等学府模式在北美洲的诞生。
3、南部殖民地
美国南部殖民地主要有马里兰、弗吉尼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而且分散各地,实行奴隶制,政治经济相对其他殖民地要来得落后。南部殖民地学校稀少,教育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主要以私立学校为主。
二、建国初期的教育
美国早期的殖民地教育主要是移植欧洲的教育,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美国建国后,开始逐步构建美国式教育。建国初期的教育特征主要是形成地方分权教育领导体制,确立美国式教育理念,但是尚未形成公立学校系统。
1、教育政策的确立
美国在建国初期继承开国者的教育理念,教育应适应新兴国家需要,培养共和国的公民,教育应反映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应是实用的而非古典的,教育应是美国式的而非欧洲式的。
美国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权主要在州政府,这种体制是在19世纪逐步建立起来的。1787年美国颁布联邦宪法,但是宪法并没有涉及教育的条款。建国初期国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比教育重要得多,各州发展差异太大,联邦体制尚不稳定。国策的制定者遵循欧洲传统教育理念,新英格兰的地方负责教育事业的传统。建国初期民意反对中央集权制,建立学校教育体制的理论尚不具备。
1789年,宪法修正案《权利法案》仍没有具体涉及教育的条款。根据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据此,教育被理解为州的职权。此外,第一条规定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从而既加强了教会与国家相分离的原则,也给予各州以自由发展教育的可能性。
2、美国式教育理念的形成
《独立宣言》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说:“我相信这样一条规律,自由若不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尤其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民的手中,它就永远不可能得到保障。”杰斐逊的教育哲学观主张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文化和知识素质,教育应与教会相分离,地方(州)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于公共赋税,建立公共教育体系。
共和国初期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民族主义者“共和国的学校校长”韦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1843)的教育哲学观主张美国应构建美国式教育,共和国需要文化的同一性,教育和教学应使用美式英语,学校必须有专门的教材,应建立公共教育系统和共和国学校,教育应承担社会政治责任。
在美国早期建国者的教育哲学观推动下,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式的教育理念得以形成。
三、19世纪的教育—公立学校系统的形成
1、公立学校运动(commom school movement)
19世纪初,美国各州几乎都颁布了设立小学的法令,但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美国的初等学校类型基本与殖民地时期没有太多的变化,小学仍然主要由教会和私人办理,公立小学很少。这种状况不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社会普遍不满。于是,在贺拉斯·曼、巴纳德(Henry Barnard,1811~1900)等一批教育界人士和社会活动家的推动下,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场公立学校运动。
公立学校运动(Common School Movement)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义务教育运动。它是19世纪初期美国初等教育发展的标志。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政府开始征税办学之初,采取自愿交纳教育税,后来,州政府将教育经费的补助数目与各地征收的教育税数量联系起来,以调动各地征收教育税的积极性。到南北战争时,多数州建立了地方税收制度。
(2)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公立学校的建立,成为美国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端。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颁布由州制定并得以贯彻的义务教育法。规定8~12岁适龄儿童进入所在城镇的公立学校上学,每年上学时间不得少于12周,违反者处以最高20元的罚款。从1865年到1918年,美国各州先后都制订了义务教育法,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强迫入学的年龄和入学时间逐步延长,到20世纪初,已要求结业年龄为16岁,全年入学,对强迫入学情况的督察更为严格。
(3)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1832年,纽约市首创免费教育制度,以后,马萨诸塞、特拉华、宾夕法尼亚等州也相继实行免费教育。
到1865年,美国大多数州建立了公立学校制度,初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1859年,仅在马萨诸塞州就有了400多所公立学校,成为当地初等教育的主体。通过这场运动,公立免费教育思想深入人心,19世纪后期,公立中学和州立大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公立学校的建立奠定了美国统一的公共教育制度的基础。
2、中等教育的发展
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大致经历了从拉丁文法中学到文实中学再到公立中学。
(1)文实中学的发展(academy)
19世纪上半期,美国中学的主体主要是文实中学,它的主要特点是负有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教学内容注重实际、灵活多样;坚持宗教信仰,但不受教义束缚;男女平等,男女合校;具有师范教育性质。
文实中学(academy)是近代美国设立的一种新型中学。富兰克林在1749年的《宾夕法尼亚青年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建立面向应用的新型中等学校,即文实中学。1751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一所文实中学。该校的课程有:算术、会计、英语、文法、公共演讲、书法、绘图、航海、科学、测量等。19世纪上半期,文实中学是中等教育的主体,与拉丁文法中学相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负有升学或就业双重任务;二是教学内容注重实际,教学科目灵活多样;三是学校坚持宗教信仰,但不受某种教义束缚;四是男女平等,男女合校;五是具有师范性质,担负培养初等学校师资的任务。文实中学在扩大教育对象、促进古典中学向实科中学过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世纪下半期,文实中学逐渐为公立中学所取代。
(2)公立中学(public high school)
1821年,波士顿创办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中学。1827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了《学校法》(《中学法》),法律规定凡居民达到500户的城镇设立一所公立中学,居民超过4000人以上的城镇开办中学。《学校法》的颁布标致美国中学的真正起源。到19世纪90年代末,美国拥有的中学数量达到了25000多所。
3、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式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形态表现为规模上的扩充和新建,管理上公立、私立并存,课程上体现广博和选修制,专业上主要以农业和工业教育、应用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容体现为公私高等学校并行发展,工农学院(赠地学院)的出现,学术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和初级学院(社区学院)的诞生。
(1)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抗争
在美国建国之后,大学的管理权一直掌握在私人和教会手中。当联邦和州需要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他们希望把原有的私立大学改为公立大学,或者单独建立公立大学。1785年,美国佐治亚州建立了第一所公立大学佐治亚大学。1789年建立北卡罗来纳大学、1801年建立南卡罗来纳大学、1807年建立田纳西大学,1819年建立弗吉尼亚大学,美国公立大学纷纷建立起来。
但是在把私立大学变为公立大学的这条道路上遇到了很大阻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达特茅斯学院诉讼案”(Dartmoth College case)。“达特茅斯学院诉讼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桩关于高等教育的诉讼案。1816年,新罕布什尔州政府欲将达特茅斯学院的监督权由董事会改为州政府掌握,州议会通过决议直接干预学院的组织机构,并派遣了校长。原学院校长拒不接受这一决议并诉诸法庭。18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认为达特茅斯学院系“私人的慈善团体”,不应受到任何侵犯,宣布1816年州议会的有关决议无效。“达特茅斯学院诉讼案”确立了私立大学的合法性,明确了私立大学的自主权,推动了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刺激各州独立开办州立大学,最终促成美国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并行发展的格局。
(2)赠地学院(land-grant college)的兴起
赠地学院(land-grant colleges)是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建立的一种新型高等学校。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联邦政府赠拨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建立、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工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的应用性人才。这类学院因联邦政府赠地而建,故被称为“赠地学院”。学院以传授农业、工业技术专业为主,注重应用型知识传授。
赠地学院共建立了加利福利亚大学、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北卡来罗纳大学(分校)等105所,多半发展为州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美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
4、大学的新理念——为社会服务
(1)康奈尔计划(Cornell Plan)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正处在大发展阶段,尤其是工农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学培养大量实用型的专业人才。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在1862年出台了《莫雷尔法案》,支持高等教育中的农业和工业学院,要求在每个州至少建立一所农工学院。投资者埃兹拉·康奈尔和第一任校长安德鲁·迪克森·怀特就是借助《莫雷尔法案》的支持,于1865年4月27日创建了康奈尔大学,1868年开始招生。与此同时,“康奈尔计划”也开始启动。
埃兹拉·康奈尔在康奈尔大学首届开学典礼上宣称:“我们要创办这样一所大学,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表明他要创办的是一所人民的、平等、实用的大学,即康奈尔大学面向所有人,造福社会大众,满足美国各阶层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他的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校训和办学宗旨,并贯穿在“康奈尔计划”和办学实践中。康奈尔的实用办学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康奈尔计划”的启动与实施。怀特则进一步阐释、细化并具体落实了康奈尔的办学宗旨,提出了五大办学思想:一是“基础思想(Foundation Ideas)”,即大学应将自由教育与实用教育紧密结合等基本理念;二是“构成思想(Formative Ideas)”,即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等构成理念;三是“治理思想(Governmental Ideas)”,即保持大学董事会以及校友委员会的持续创新等管理理念;四是“全面或荣誉思想(Permeating or Crowning Ideas)”,即让学生懂得在个人发展中劳动与奉献是个人的本质和能量等褒扬理念;五是“淘汰思想(Eliminated Ideas)”,即戒除在治学上不严谨和迂腐的学风等惩戒理念。他尤其强调学生个人的自由以及通识性与专业性的课程等,并亲自提出了“康奈尔计划(Cornell Plan)”。他在1866年向大学董事会提交的《大学组织规划》以及他和投资者康奈尔的大学教育思想的综合被“后来称之为‘康奈尔计划’的原型。”
关于“康奈尔计划”的主要内容,于1985年出版了《美国高等教育史》(A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的作者维斯特迈将其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种“全目标课程(an all-purpose curriculum)”,也有人翻译为“全方位课程”,是由康奈尔和怀特共同提出的课程理念,是“康奈尔计划”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即指学校课程和专业设置主要由普通课程和专业构成,具体为“5种普通课程+9个专业”课程体系。
第二,所有学科、专业和课程在地位和权利上都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学习某一学科的四年与学习另一学科的四年是一样的。
第三,重视科学研究,并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第四,通过开展商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第五,对所有学生开放,具体包括高中毕业的学生可进入大学学习、成绩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可获得大学奖学金、杰出的大学毕业生不论是留在康奈尔大学继续研习还是到其他任何地方深造都可获得三年以上学业的学术奖学金、顶尖的研究学者可获得特殊津贴等。
(2)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
威斯康星理念,有时也称“威斯康西思想”,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它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世界高等教育的职能从教学、科研扩展到社会服务,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20世纪初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于1904年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即大学的办学宗旨就是更好地为州(社会)服务,大学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大学为州服务就是为全体人民服务。大学是创新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学术自由是大学的基本精神,没有大学基本精神的教育机构就失去了大学的内涵。
威斯康星理念赋予了大学服务行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使大学长期以来承担的职能具有了制度的合规性,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接受。以威斯康星理念为代表的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得以与传统的教学和科研职能并列,从此具有了普遍的约束力,归化为规范高等教育组织的社会构架系统。
5、研究型大学的建立
除了哈佛(1636年)、耶鲁(1701年)等是仿照英国古老的传统而建立起来的,美国早期大学中的大部分是面向地方实际需要而建立的。19世纪初,公立大学(州立大学)开始发展。19世纪中期开始,科学在大学中受到重视。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雷尔法案》(The Morrill Act),建立了赠地学院(land grantcollege),以促进州立大学的发展。但是,在19世纪中期,美国的大学还是比较落后的。那时,美国的年轻人都去欧洲,特别是去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当他们回到美国后,把德国那种研究与教育结合的方式带到美国(如师生平等讨论问题的seminar),并加以发展,促进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包括一些新型大学(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的创立和老牌大学的新发展。
到19世纪70年代,许多大学开始鼓励教师从事学术研究以及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研究作为教育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兴起。同时,科学开始进入大学的主体课程中,大学成为“科学的家”,促进美国科学在19世纪下半叶快速发展。到1920年,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现代形态已经成型,并在美同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的科学精神更加强调本土化,从欧洲科学中独立出来。1907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物理学家迈克尔逊,这标志着美国科学走上自立。
6、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的出现
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是美国建立的一种两年制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主要为中学毕业生开设多样化的两年制课程,分终结性计划和转学性计划两类。
1892年,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威廉·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1856~1906)率先提出把大学的四个学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1896年,哈珀首次将芝加哥大学分为一、二年级的“初级学院”和三、四年级的“高级学院”。二者的性质和任务不同,第一阶段为两年的初级学院,第二阶段为高级学院;同时把课程也分为两部分。同一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也对学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初级证书”制度。此制度也是把大学分为各为两年的两个阶段。美国第一所公立的初级学院于1901年在伊利诺斯州希乔利埃特市建立。到1917年,美国已有76所初级学院,其主要职能是转学教育、文化补习、职业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由社区设立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社区学院为本社区中学毕业生及成人提供范围广泛的课程和服务:一是终结性计划,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职业技术性较强;二是转学性计划,初级学院的毕业生可进入四年制学院的三年级继续攻读学士学位。此外,还提供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补习性教育及社区服务。实行开放招生政策,但升级和毕业有一定的标准,学生一般走读。由于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性较强、学习期限短、收费低廉、就业容易等特点,深受普通阶层的青年欢迎,因而发展迅速。美国社区学院对地方经济和事业所起的作用为世界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