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白芥子
来源|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
◐
上周末,在游乐场里遇到这样一幕:
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正玩得开心,等在一旁的妈妈接到一个电话后,冲孩子喊:“宝贝,我们得走了。”
小孩儿根本没搭腔。
妈妈又催。
孩子依然舍不得放下手里的玩具,只是抬起头,央求到:“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
妈妈没好气地说:“不行!走!妈妈等下有事呢!”
哪知孩子的倔脾气上来了,一边扯着嗓子尖叫,一边双手死死抱住游乐场里头的一根柱子。
大庭广众之下,母子俩就跟一根柱子较上劲了。
起码折腾了小20分钟,孩子估计也是没力气了,妈妈才满头大汗地拖着孩子狼狈离开了。
我在边上看得都累。
这种情况在育儿中并不少见。
比如,该吃饭了,你喊半天孩子不理你;
该跟小伙伴说拜拜了,你叫半天孩子不动身;
该关掉电视写作业了,你催半天没进展……
孩子嘴里可能同时还撒娇着:妈妈,再等下嘛。
总之,要求孩子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外一个状态,好像特别困难,特别不容易配合大人。
这种时候,怎么办?答案是,分情况,有技巧地应对。
情形一:如果孩子正玩得尽兴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个小男孩一样,
我们换位思考下。
好比说,你正玩得嗨,突然有人说,停下,不许玩了,你能开心吗?
记得我小时候,跟小伙伴玩腻歪了,只要我妈不喊我,我能在小伙伴家住一个星期不带想家的。
所以,当我们单方面的、毫无商量余地的要求孩子立刻马上停下游戏,其实很不人道。
不仅不人道,还很容易伤害孩子的专注力。
怎么讲呢?就是当孩子玩得特别投入的时候,一定是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尽兴地玩=专注地玩。
如果这时候,父母突然跳出来、粗暴地破坏掉孩子的兴致,就等于是在破坏掉孩子专注力养成的绝好时机。
这个损失着实有些大。
等你家娃上了小学,你就会知道专注力对于学龄期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为了不破坏孩子的兴致,下一次如果孩子正玩得happy,而你需要带孩子离开了,那么请给孩子留出一个准备的时间,比如提前告诉孩子一句:
玩完这个玩具,我们就得走了/看完这本书,我们就得回家了/再给你10分钟,我们就必须离开了……
若你给了孩子这个缓冲时间,那你只需要安静地多等十分钟就好(顶多过程中多提醒两次)。
若你不给孩子这个缓冲,很可能你不得不要跟孩子多对抗20分钟、30分钟,甚至孩子会跟你怄气怄半天。
显然还是前一种方法更合算。
情形二:如果事情非紧急
跟第一种情况略有不同,就是孩子需要切换状态了,但又不那么着急。
比如,你家定的睡觉时间是晚上9点——并不是说到了9点钟不睡觉就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而是在你的观念里,9点就“应该”是休息的时间。
眼看着要到点了,该洗漱上床了,你家娃却还沉浸在某个游戏活动里。
面对你的催促,小家伙一遍遍敷衍道:我等一下就洗……怎么办?
我家前两天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当时我儿子正窝沙发上看书,我看了一眼时间,要到点了,就开始催他洗漱。
他“嗯”了一声,没动。
我又催,一股负面情绪腾地就从心底涌上来了。
我忍着,眼睁睁看着小伙子在沙发上动弹了两下,东摸西摸了一番,还是没有要去卫生间洗漱的意思,于是开始忍不住唠叨起来:
“你这么慢,等下又搞到好晚睡去了!”
“连着几天都这样,休息不好会影响身体的!”
……
说到这里发现儿子的表情不太对,我赶紧刹车。
其实我儿子天生就是慢条斯理的孩子。
他那个不紧不慢的步调,搁急性子眼里真的够拖沓的。
但每天该做的事他都做完了,每晚基本也都能在9点多一点的样子洗漱完毕。
我很快意识到,是我借着“催促和管教”孩子的名义,在倾泻我的焦虑。
因为在训斥儿子之前,我刚跟朋友通完电话。
她抱怨她家儿子生活习惯不好,人瘦,个子也不够高,最近视力还查出了问题……说实话,我也跟着上火了。
规定孩子9点一定要上床睡觉,这是我的“规矩”。
在我的逻辑里:如果孩子睡不够,就会影响长高,影响大脑发育,影响身体素质,所以孩子“必须”“应该”“不得不”在9点钟完成洗漱的动作……一旦孩子没能卡着点去切换行动,我就会因为想象中那些糟糕的后果而抓狂。
说到底,不是孩子真的行为有问题,而是我自己那些“执念”困住了我自己。
孩子晚十分钟洗漱,就一定会导致我想象中的那一系列问题吗?显然并不。
相反,倒是我因此向孩子施加的一系列催促、训斥,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还要大一些。
想明白这一点,我就变得平静起来。
如果你家孩子本身也是慢性子,他们或许看上去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外一个状态的时候不够快、不够利索,显得有些磨蹭。
那或许你最需要做的,只是在提醒过孩子以后,消化好自己内心的波澜,然后等一等,再等一等。
情形三:
如果孩子每次切换状态都很难
脾气倔得要命……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孩子每次切换状态都很艰难,甚至很激烈,这种情况会比较复杂。
比如,你跟孩子说,“我们现在得要离开了/结束了……”,孩子可能就开始耍赖:“妈妈,我们再玩10分钟吧。”
然后10分钟完了,再一个10分钟。
10分钟完了再10分钟,你若真要强行带走孩子,孩子便撒泼打滚给你看。
我身边一个妈妈就养有这么一个“熊孩子”。
她说,每次带儿子出去玩,就很难再把他带回家。
不管是去游乐场,还是去朋友家做客,都特别难带回家,好说歹说都不行!
首先得要肯定,这个孩子他的自我意识很强。
当他的需要和外界提供的环境不那么一致的时候,他就会说“不要”。
国外有项研究甚至发现,比起乖巧听话的孩子,这种脾气特别倔的小孩长大后取得成功的几率更高。
如果我们特别粗暴地对待这种孩子,反倒会打压孩子的自我意识,导致孩子自卑或过度逆反;
反之,如果我们一味妥协,干脆听之任之,孩子也可能形成嚣张跋扈的性格,以后容易遭遇人际关系上的困难。
那该怎么应对更合适呢?
比如这个案例中妈妈所提到的这种情况,孩子不可能一直都在游乐场玩、不回家吧;或者孩子去了别人家做客,不可能一直赖人家家里不走吧。
这个时候,就涉及到父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的技巧问题了。
我也见过身边的孩子,一到外头玩就不愿离开的情形。
比如有个小朋友到我家做客,时间到了该回家了。
那这个妈妈就跟孩子商量,“我们现在回家好不好呀。”孩子不愿意,要求再玩会儿,妈妈就妥协了。
等了一会儿,又跟孩子好言好语劝导,可是孩子仍然不听话。
这个时候妈妈恼了,就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啊。”
这个妈妈的处理方式很有代表性,我们看到,这个妈妈似乎不太擅长去做那个拍板的人。
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
你可以民主地去跟孩子约好,玩多久回去。
并且时间快到的时候,提前提醒孩子,好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时间。
但是时间到了,就别再去问孩子,“我们现在回去好不好了。”
也不需要去跟孩子解释什么,或者奢望孩子能心甘情愿地配合我们。
我们只需要温和但是坚定地告诉孩子:“10分钟到了,我们现在该走了。”
这个时候,一些孩子会不乐意,一些孩子甚至会大哭。
我们不要把孩子的哭闹看成是“故意说话不算话”呀,“刻意跟我们对着干”呀、“不懂事”呀之类。
哭闹只是孩子处理他们自己内心情绪的一种方式而已。
所以,我们坚持我们的原则,但是理解孩子释放情绪的需要。
比如,我的孩子哭,我就去抱住他,不批评他不该哭,就允许他哭。
就在他的哭声中,带着他跟邻居说拜拜,这样简单干脆地去处理,就很好,也很有效。
这里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即:一个小小孩的意愿当然需要被尊重,但同时他们也需要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力量,以及父母所设定的边界,这同样会让他们感觉到安全。
也就是说,在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以及只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给孩子自由做主的空间。
但是,也有一些事,比如涉及到安全问题,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影响到了父母以及其他人,我们就需要坚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温和但是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底线,从而帮孩子进入到一个有规则的世界。
一位妈妈前两天跟我说,养孩子真是场艰难的修行啊。
我也有同感。
比如,就这句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妈妈,我再玩10分钟好吗”,背后就藏着一堆的机关在。
看起来是有些复杂,但请大家记住一条原则:该给孩子空间的,就要给空间,该给孩子立规矩的,也要敢于去立规矩。
至于如何把握个中的度,咱们且行且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