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他的父亲杨武之,为何反而很不高兴

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曾表示他能获奖与他的父亲杨武之有很大关系。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身为父亲的杨武之看到儿子获得了最高荣誉奖时,却因为一件事很不高兴,并且一直不愿意原谅杨振宁,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还得从杨武之的人生阅历说起。

杨武之是安徽凤阳人,他生于1896年,正是清朝腐朽无能的时候。

本来,杨武之的父亲杨邦盛是个私塾先生,但当时内忧外患,像他这样的老百姓,不仅要承受沉重的赋税,而且生活也不太平,家里的生计更是每况愈下。

无奈之下,杨邦盛在熟人的举荐下,到天津做了段祺瑞的幕僚。但后来段祺瑞又失势了,于是杨邦盛决定到沈阳去碰碰运气,结果在路上感染鼠疫而亡。

杨邦盛去世后,一家老小的生计,便落到了他的妻子王氏的身上。结果积劳成疾的王氏,在杨武之9岁时也撒手人寰了。

于是,父母双亡的杨武之,只能跟着叔父生活。

清政府腐败无能和社会动荡难安,让遭遇家变的杨武之在年少时,便萌生了要救国救民的意愿。

好在叔父经济尚可,而他又聪颖好学,因此他被送入学堂,并凭着优异的成绩,先后考入安徽省立二中及北京师范学校学习数理学科。

1918年,此时清政府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推崇新学的国民政府,在各地建了不少学校。像杨武之这样有着高学历的青年才俊,便成了学校争抢的优质教师。

杨武之怀着对安徽省立二中的深厚感情回到了母校,但他没想到,学校很快就给他上了一节社会课程。

原来,杨武之发现学校里的纨绔子弟纪律涣散,经常在外寻欢作乐。为了惩戒他们,他遵照“夜晚十点,关闭校门”的规定,把那些晚归的学生们,关在了大门外。

结果,那些迟归的学生对杨武之大为不满,并寻衅把他打了一顿。

受此大辱后,杨武之将事情通报给学校领导,并要求对这几个学生予以严惩。

结果学校领导不仅不闻不问,而且对杨武之也没有半句安慰。

后来,杨武之才知道,那几个学生都是地方官员的子弟。学校领导害怕得罪他们的父亲,对他们也袒护有加。

知道真相后,杨武之愤然辞职。此后,杨武之又到其他学校授课,结果他发现那些学校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黑暗腐败的情况。

杨武之为此大为沮丧,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教书育人很难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所以他几经思虑,认识到“科学救国”才是硬道理。

1923年,杨武之考过了安徽公费留学考试,在告别妻儿后,他来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数学。在拿到学士学位后,又转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经过几年对数学的研究和学习,他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

1928年,杨武之学成归国,他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他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教授。在抗战时期,他随清华大学来到云南后方,继续在西南大学任教。

经历了清朝末年、民国、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杨武之,在迎来国家解放时,激动地潸然泪下。他特意在国家解放前夕,辗转把还滞留在云南的妻儿接回上海,一起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

当然,杨武之从国外学成归来后,便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他的学生们。在新中国建立时,当他看到他教授的一些学生正如火如荼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中,这让他颇感欣慰。

其实,杨武之不仅培养了华罗庚、陈省身等优秀学子,而且他在对儿子杨振宁的培养上,也颇下功夫。

杨振宁出生的时候,杨武之正在安徽怀宁省城教书。在杨振宁不到1岁时,杨武之因考取了安徽公费留学生,在海外留学了6年之久。所以,杨振宁小的时候,只能与母亲罗孟华相依为命。

罗孟华虽然是旧式妇女,但她读过私塾,能识文断字,且喜欢读书。因此在杨振宁4岁时,她便担负起教杨振宁识字的责任。一年下来,杨振宁竟识得了3000余字,可以大概地读报给她听了。

随着杨振宁的识字量增大,他对世界的探求欲也越来越强,于是罗孟华便给他请了一位老先生教他国文。

等杨武之学成归来时,杨振宁已经是个6岁的孩童了。

杨武之在厦门大学安定下来后,罗孟华便带着杨振华到厦门和杨武之团聚。自那时起,杨振宁才被送到了学堂里读书。

1929年,杨武之受聘于清华大学,杨振宁与罗孟华又随丈夫迁到了北平。

杨武之一向认为,想要成才,必须先学文,再学理。也就是说,先立德再谈其他。所以杨武之对杨振宁的国学教育非常重视,他一有空,就和杨振宁背诵《论语》等古文。

杨振宁读初中后,他在数学上的天赋更是显露无遗,可杨振宁每次向杨武之请教数学问题时,杨武之总是对他说,不要急,慢慢来。并且还请来一位国文教授给杨振宁讲《孟子》。杨振宁在父亲的要求下,一边学习一边背诵,两年后居然把一本数万字的《孟子》通篇背了出来。

北京沦陷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在长沙建立了临时大学,后又经国民政府批准,迁到了昆明,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为了不做亡国奴,杨武之带着妻儿也随学校几经辗转迁移,历时一年多才总算在昆明落下了脚。

尽管颠沛流离,但杨武之对杨振宁的学业并没有放任。在昆明住下来后,杨振宁便进入昆华中学读高二年级。同年,由于教育部规定,凡有同等学习能力者皆可报名参加高考,于是杨振宁参加了西南联大第一届高考,并于2万余人中脱颖而出考入了西南联大。

本来杨振宁对数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想子承父业,也报考数学专业,但杨武成认为,振兴中华还是化学和物理更为实用。所以他不赞成杨振宁学数学,最后两人经过折衷,杨振宁转到了物理系。

自那时起,杨武之开始给杨振宁陆续推荐了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给他看,而杨振宁也由此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完研究生后,也顺利通过了官费留学的考试,于1945年动身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并在那里取得了博士学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57年后,当杨振宁写信告诉杨武之,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杨武之欢喜之余,不顾身体有恙,亲自前往日内瓦去看望杨振宁及儿媳和孙子。

杨武之在见到杨振宁后,详细地向他描绘了新中国的美好情景。同时还告诉他,国家正在建设时期,急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并希望他能学成后早日回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不过,杨振宁还想继续留在美国进行科学研究。所以他没有听从杨武之的建议。

1960年,随着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64岁的杨武之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再次想到了还在异国进行科学研究的儿子。

在这几年里,杨武之把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国家重视科学人才的种种信息,都通过写信的方式告诉了杨振宁,盼的就是杨振宁能和其他科学家一样,早日投身到发展国家科学的事业中来。

为了能说服杨振宁,杨武之不顾年迈,再次远渡重洋。

但是杨武之此行依然没能让杨振宁下定回国的决心。

1964年,杨振宁在没有与杨武之商量的情况下,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了美国公民。消息传来后,杨武之非常不满。不过,他还是拖着病体又去了一趟日内瓦。只是这次他见到杨振宁后,却再也没有和他聊起国内的变化。

从那以后,杨武之便很少再给杨振宁写信,直到去世时,他也没有再和杨振宁说过回国的事情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多年后,杨振宁曾在他的文集里提到了父亲杨武之。他写道:“我知道,自从我加入美国国籍后,父亲始终没能原谅我。”

当然,一直到现在,互联网上还有人对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做法耿耿于怀。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加入美国国籍,还是有一定苦衷的。

首先就是杨振宁的岳母,当时他的岳母曹秀清带着孩子住在台湾。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蒋中正为了拉拢杨振宁,把曹秀清扣押了起来。

曹秀清以“劝说杨振宁到台湾”为由,在取得蒋中正信任后,才顺利地抵达了美国,并见到杨振宁与女儿杜致礼。

后来,又是在杨振宁的帮助下,曹秀清和留居国内的丈夫杜聿明取得了联系。最终在国家领导人的安排下,才与丈夫团聚。

尽管岳母已经脱离了蒋中正的控制,但是杜致礼的弟弟和妹妹还都在台湾。杨振宁深知,如果他此刻回到国内,以蒋中正的狠毒,很有可能对他们下毒手。所以他为了不受蒋中正控制,干脆加入了美国国籍。

当然,加入美国国籍还有一项好处,那就是在科学研究上,能够得到更好的研究条件和毫无保留的知识共享。

尽管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杨振宁还是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

比如他为了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合法地位,创办了美国华人协会。1971年,中美开始试探性地建交,他立刻以国际知名学者的身份对中国进行访问。在访问结束后,他在美国多个城市通过演讲,向大家展示了中国的发展等。

他这样做,不仅让西方人对中国有了更细致的了解,而且一些华侨也受他的影响,纷纷回国造访,为国家的科学教育等方面献言献策。

此外,为了维护国家权益,他还在钓鱼岛问题上,收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证据,并在记者会上对相关问题一一解答。由于他声望很高,所以他在国际上制造了很有影响力的舆论。

杨振宁还致力于培养科学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他培养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有10位之多。

2003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杨振宁在国外生活了50多年后,终于功成名就地回到了中国。由于他身体尚安,他依然坚持为国家物理学方面的进程而发光发热。

2017年,杨振宁恢复了中国国籍,成为了中国公民。

尽管此时杨武之已经去世44年,但是杨振宁能回来,并重新加入中国国籍,想必他对儿子的迟归大抵还是能释怀了吧。

(参考资料:《杨振宁传》等)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