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粘床就醒,夜间频繁醒来,不能睡整夜觉。通常都是,父母没有掌握宝宝的睡眠周期,和孩子对睡眠环境的警觉。
婴儿睡眠是不连贯的,由一个个睡眠周期组成。一个睡眠周期大约45分钟,分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和非快速眼动眼动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宝宝虽然是闭着眼睛睡觉,但可以看到宝宝的眼球,在眼皮下咕噜噜地转,这时宝宝只是在迷糊中,大约占睡眠周期的1/4左右(大约12分钟)。
非快速眼动眼动阶段,这时宝宝处于深度睡眠阶段,身体的感官处于关闭状态,对环境的敏感度被抑制。在深度睡眠阶段,即使移动宝宝,也不易醒来。大约占睡眠周期的3/4(大约33分钟)
从上面的婴儿睡眠周期图,可以看出,宝宝在入睡后20-30分钟后进入深度睡眠,此时把宝宝放床上,宝宝不容易醒过来。
根据孩子的睡眠周期,选择把睡着的宝宝放床上的时机,只是一种取巧的方法。而要改善宝宝睡眠质量,连续多个睡眠周期,睡整夜觉。关键在于,宝宝的入睡方式,不改变孩子的睡眠环境。
宝宝被哄睡后,放到床上醒来,或者在睡眠周期交替时醒来。发现周围的环境,和入睡时不一样了。入睡时孩子记忆中,最后一个画面,是妈妈把自己抱在怀里,轻轻地摇晃。
但孩子醒来时,发现身边是寂静和黑暗,没有了妈妈熟悉的味道与温暖。睡眠环境的改变让孩子感到紧张与不安全,孩子本能地大声哭喊,寻求父母帮助自己,逃离这不熟悉的环境。
重复多天,孩子睡来时,发现都不是入睡时的环境。促使孩子睡觉时,时刻提防父母,把自己独自放在黑暗的环境里。
孩子睡觉时对周围的环境,变得异常敏感,仿佛在身上安了雷达,只要一碰床就醒。即使睡着,夜间也会频繁醒来,确认自己的睡眠环境。让孩子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睡眠周期无法连续,孩子不能自主睡整夜觉。
重建睡眠环境,改变入睡方式
依据孩子睡觉时的睡眠环境,剔除入睡时环境的不同因素,如,抱睡、奶睡等入睡方式,拍着背唱着安眠曲。
改变孩子的入睡方式,要打破孩子长期养成的习惯。势必要引起孩子的不满与哭闹。但父母要认识到,一直依赖抱睡奶睡。宝宝在妈妈手上无法放到床上,孩子夜间频繁醒来的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只能收获一枚个睡渣宝宝,妈妈也照顾得身心俱疲。
循序渐进,独自入睡
刚开始改变入睡方式,孩子的哭闹会动摇妈妈,是否要改变孩子入睡方式的决心。不能下决心的妈妈们,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孩子放在床上入睡时,在宝宝旁边放个毛毯,或者毛绒玩偶。
把宝宝对妈妈的关注,转移到毛毯或者毛绒玩具上。会缓解孩子,因为入睡环境的改变,带来的不适应。
宝宝的睡眠问题,在于入睡与醒来的睡眠环境不同,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改变宝宝的入睡方式,保持睡眠环境的一致,孩子不需要警惕,和反复确认自己所处的环境,大部分宝宝都会有良好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