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有老师称“早该出手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潘世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王辉成上学那会儿,同学们交流的都是革命故事、连环画,现在孩子谈论的大都是手机游戏了。”因痴迷手机而影响学习,以至于自毁前途的学生大有人在。正因为此,多年前曾有学校出台“八大纪律”,其中一条就有关手机管理:发现学生私自将手机带入学校者,一律开除!

前不久,张泰岩被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录取。他从小就在父母的要求下每天写计划表,这个习惯从没间断过。升入初中后,父母与他约定每天只玩半小时手机,并与他一起分析玩手机的利弊。另一位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的赵李言热爱编程,但也会遵从和父母的约定,完成学业后再使用电脑。

2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当下的作业能离得开手机吗,要求学生不得带手机进课堂,但能禁止得了学生玩手机吗?带手机利弊都有,老师和家长怎么看?

家长和孩子一起建家庭“养机场” 资料图

老师>>

台上讲着课,台下手机响

“教育部门早该出手了!”对于学生拿手机入校这事,有着35年教学经验的中学语文老师王辉成回忆,他最早当班主任的时候,几乎不反对学生玩手机,因为感觉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但后来慢慢发现性质变了,游戏等的各种诱惑越来越多,手机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学习、阻碍孩子发展的洪水猛兽了。”

实际上,早在教育部门颁布正式文件之前,各所中小学就已经对手机管理问题进行了明文规定。王辉成介绍,拿他所在的平阴四中来说,班规后往往加一条“不允许学生在课堂玩手机”,一旦发现就要没收,直到期末放假才把手机还给学生或家长。

规定出台后,的确收到了一些好的反响,但也不乏偷玩手机的情况。“当时我在讲台上课,讲台下就有手机铃声响起来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去了。被发现玩手机的学生也很慌乱,连忙称忘静音了。”王辉成透露,遇到这种情况,他会先让学生关机,下课再对此事进行单独处理。

“就我本人来说,每年带班,手机都是必不可少的管控内容。出现‘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主因,一方面是家长为便于联系孩子,导致部分学生变着法儿偷偷玩手机;二是手机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标配,其中就涉及到同学间的攀比心理。”

王辉成回忆,曾经有位学生因为买手机的问题,和家长闹起了争执。“单纯一块手机不足以满足他,因为得看是什么牌子的手机。”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班主任老师孙艳艳曾在校园中做过一项调查。她说,现在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很普遍,好处是便于沟通和交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很容易沉迷其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以前我们上学交流的都是革命故事、连环画,现在孩子讨论的大都是手机游戏了。”王辉成感叹,因为痴迷手机而影响学习,以至于自毁前途的学生大有人在。所以多年以前,有学校出台过“学生八大纪律”,其中一条就是关于手机的:发现学生私自将手机带入学校者一律开除。

家长>>

孩子沉迷手机,九成家长苦恼

“我的孩子为什么沉迷手机?”这是济南第十一中学心理老师杨晓娜经常被家长问到的问题。据她介绍,前来咨询这个问题的家长可以占到九成,多数父母都认为手机是危害物。

教育部文件中指出,学生不得带手机进课堂,但能禁止得了学生在家玩手机吗?家长怎么看?

作为一名初三孩子的爸爸,刘永认为,当今孩子生下来就是个互联网的时代,通过禁止手机就能让孩子变好,这其实是个错误的认识,“带手机只是一个表象,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上,即便没收了手机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刘永介绍,儿子在班里排名前三,前不久班里统计“王者荣耀”玩家情况,儿子的级别是全班最高的。但即便如此,也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孩子在家玩游戏光明正大,但我们会有约在先,玩之前要做完作业,玩完之后可以选择读书、弹吉他。”

“我昨天刚给孩子买了300多块钱的书,其中就有一些名人传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学习世界级顶尖人物的成长史,这些都会自然而然地引导他成长。”刘永认为,当儿子有一颗强大内心的时候,手机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了。

老师正在引导学生 资料图

为避免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初一学生的家长董凤菊从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刷抖音,“不希望孩子玩,自己首先不能碰这些东西,相反要是能给孩子更加丰富有趣的文化生活,她对手机可能也就没那么感兴趣了。”

与前面两位家长不同,刘女士是是高一学生的家长,她为女儿的“手机瘾”伤透了脑筋。“在学校里确实管的严,但回到家里会变本加厉地玩手机,有时候甚至会昼夜颠倒。而在这之前,我和老公上班忙碌,顾不上对女儿的培养,这才导致她没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班里的成绩也是一般。”

针对手机问题,王晓娜曾面向237名高中生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如何抵抗手机的诱惑力”这一问题中,“努力一段时间,给自己设置一个奖励”和“把手机放在一边”两个选项高票当选。

王晓娜认为,孩子沉迷手机的背后,往往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决定上瘾行为多来自人际关系,内向孤独、缺少亲子交流的孩子更容易沉迷在电子产品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生>>

他们眼中的“手机奴”爸妈

采访中,不少家长都对孩子玩手机感到苦恼,而在不少孩子眼中,自己的父母也是“手机奴”。

“你从多大开始接触手机?”“通常用手机做些什么?”此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曾走进一所小学,就手机话题采访了多位小学生。有的孩子说:“七八岁开始玩手机”,而有的孩子则说:“从三四岁就开始接触手机了。”

在这一规模不大的小调查中,记者总结,与同学朋友通过微信、QQ聊天、听故事、看视频是孩子们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习需要依赖网络查阅资料,因此,有时候手机也会充当查阅学习资料的工具。

当记者抛出“你的父母爱玩手机吗?”的问题时,孩子们的话匣子似乎一下子打开了。

“我爸爸特别喜欢玩手机,我妈妈一般不玩手机”

“经常玩,一般24个小时得有十几个小时抱着手机看”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网络配图

如果打扰到他们玩手机会怎么样呢?听到这个问题,孩子们的话变得“控诉”味道十足,“装听不见,继续玩”,一位乖巧的女孩这样说;“我从来不打扰他们,但是我觉得如果我打扰他们,他们应该会揍我吧!”一位胖胖的小男孩回答。

与此相反,很多家长则通过与孩子的高质量陪伴,以民主的方式限制他们玩手机的时间。

前不久,济南济微中学初三学生张泰岩被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录取。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学时就在父母的要求下每天写计划表,渐渐地这个习惯就一直持续了下来,从来没有间断。升入初中后,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父母与他约定每天只玩半个小时手机,并与他一起分析玩手机的利弊。

另一名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学生赵李言也表示,自己热爱编程,但也会遵从和父母的约定,完成学业后再使用电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讨论>>

解决手机问题,不能“一刀切”

孩子对手机“兴趣浓厚”,是很多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教育部文件的落地有无难度?解决“手机问题”的根本是什么呢?

“我平时会把玩手机的选择权交给孩子,比如周末写完作业,我会让他在玩1小时手机和去户外运动之间选择。因为有父母或朋友的陪伴,孩子通常会去户外运动。”四年级学生家长李铁奇支招。

“教育部的这条文件反映了很多学校的呼声,学生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问题。”济南托马斯学校校长武树滨说,学校小学阶段的学生是走读,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入校。初高中住宿生,如果带手机,则由学校班主任、生活老师代为保管。

“文件如果真能落地生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关键在于落实。”王辉成注意到,大部分家长给学生配手机,本身也有对孩子进行奖励的意思,但他们恐怕意识不到这一小小的举动,很有可能会影响、扭曲了孩子。“这个问题不该出现,说白了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家长应该是一个源头,要做好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的教育力,应该是社会更为关注的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董凤菊看来,在手机管控方面,家长的监管责任更重一些。学校可以制造一个好的氛围,但很多学生在家里就没有这种规则性。“这才放假一个周,就有家长说,孩子在家里出现玩手机失控的情况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家长需要和孩子协商建立一个规则,全家人共同施行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教育部办公厅的通知指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既然是‘原则上’,各个地方就要根据学校实际、尤其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执行。”

“中国这么大,情况差别也很大,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各个学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育的相关原则和原理,来制定适合自己实际的制度。”储朝晖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