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带手机入校。同时,明确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这一纸"校园手机禁令",算是给解决"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这一难题定调了。
为什么会有"手机禁令"?家长们想必都深有体会,苦恼已久。
校园里"小眼镜"们越来越多,沉迷网络和游戏的学生不在少数,甚至学校工作人员砸学生手机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让不让孩子使用手机"令学校和家长"进退两难"。用了容易成瘾,不用似乎又有通话联系的实际需求。科技这把"双刃剑",正在考验家长与学校的智慧。
如今,教育部这一通知,初衷在于"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这点看,教育部是"为了孩子好"。
只有规定明确了,学校处理学生带手机这一问题方有据可依。否则,放任各地各校自顾自"摸着石头过河",总不是长久之计。
初衷是好的,执行是关键,而这才是引起大家热议的根本所在。执行"校园手机禁令",不但考验学校,更是考验家长。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小学生"好好学习"才是第一要务,手机不是必需品。毕竟,如今的家长在 N 前年也是没有手机的学生,他们做得到,更该相信孩子也能做得到。
其次,通知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带手机入校。既有"原则内",就有"原则外",解决好"原则之外"的问题才能让家长更放心。
什么是"原则外"呢?
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
原则之外,家长的担忧事无巨细。如何真正落地执行,是在给各级教育部门、各个学校提要求,促其承担起更多责任。
我们相信,只要家长不越位,学校不让位,学生不错位,办法总比困难多。
ZAKER南京评论员 覃甚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