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父母视频聊天,一旁沉默良久的母亲弱弱地问我:「你在那里(英国)也可以参加考试吗?」母亲的意思是这里有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大型公务员考试,可以谋得一个稳定、体面的好差事。我于是回答道:「这里和中国不一样,招考单位不会出张试卷来考核应聘者。」
没想到在父母的眼中,我已经是一个妥妥的小镇做题家。最近,这个词在中国的社群网路很火,它指的是一群来自小城镇工薪家庭的青年,为了应付高考,练就了应试做题的本领,和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优渥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没有太多社会资源,眼界不够开阔,很多时候还不懂人情世故。
毫无疑问,小镇做题家在东西方的语境下都是一个贬义词,相比于我们熟知的「书呆子」,它似乎是一种更加委婉的说法。小镇做题家的大量涌现和引起的社会共鸣,其实更值得关注,这样一个群体的产生除了受个人人格特质和原生家庭的影响,更要放在中国社会洪流的大背景下去分析。
「饥饿游戏」与中国高考
2012年,根据美国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饥饿游戏》在全球热映。近些年,类似的「反乌托邦」题材电影总能圈粉无数,它们或讽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或反映了现代人的集体焦虑。
《饥饿游戏》讲述了北美洲在一场大战中被摧毁后,建立了一个施惠国。该国由都城和十二个行政区组成,都城是全国最富庶繁华的地方,那里的居民生活糜烂奢华,疯狂追求时尚,不少居民都整过容,穿着鲜艳的服装,画着有如「小丑」般的浓妆。十二个行政区各自负责一个特色产业,生活在那里的人普遍贫穷困苦。
施惠国还规定了一条有意思的法令,每年通过抽签从每个区选出两名选手参加「饥饿游戏」。这24位选手也被称为「贡品」,他们不仅要在游戏中克服恶劣的环境,而且还要杀死其他选手,最后留下来的那个人就可以获得巨额奖金,并有幸跃升到上流社会。
「饥饿游戏」和「中国高考」也可以做某种程度的类比,二者都是官方组织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给了底层人民向上流动的机会。参加「饥饿游戏」的贡品从小就要接受各种残酷的生存训练,中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这12年求学时光也是为了高考做准备,只有通过不断刷题做题,才能提高应试能力,最后考出好成绩。也是在此背景下,诞生了小镇做题家。
不安于现状的「小镇青年」
小镇做题家有两个重要属性,一是小镇,二是做题。中国的小镇是一个具有独特社会文化意义的场域,它紧贴农村,带有乡土气息,同时又受到城市的辐射,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近些年,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给小镇带来了高光时刻,来自小镇的青年也越来越引发外界的关注。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数量已经达到2.27亿人,是一、二线城市青年的三倍以上。由南方周末和拍拍贷发布的《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将「小镇青年」定义为来自小地方的中坚力量,是一群18-35岁的向上群体。他们出生在三、四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下属区县,如今或奋斗在大城市及省会、或打拼在家乡及周边城市的各个角落。
报告还总结了「小镇青年」身上的几大特点:首先,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度高,80%的小镇青年都认为自己是「小镇青年」;其次,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86%的本科学历都是通过高考自考获得的文凭;再者,不安于现状,小镇青年工作变化频繁,在平均工作的五年时长中,已经做了三份工作;此外,他们更愿意倾听朋友或长辈的意见,对于网路上的KOL比较无感。
在小镇做题家的网路社群里,经常看到有人分享他们的原生家庭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有网友留言表示:「面临父母都给不了你物质支持和精神指导,甚至还经常挖坑给你的时候……面临父母家族都没人上正经大学,多数人除了清北都不认识,还以为四大天坑是热门专业的时候……面临你有困境却不能得到理解还骂你矫情的时候……面临跟家里人越来越少话题和共同语言的时候……有些时候感觉名校身份又算什么?有些时候又感觉,名校身份,你的gpa,好像又是你的一切。」
还有人表示:「物质不过分强求,爸妈已经给了最好,比不上别人家庭条件。精神支持完全没有,别人遇到什么难事,能回家商量商量,我这儿,完全没有。为人处世、情商培养、视野三观,包括个人意志品质,几乎都是负数。除了生活琐事以外,实在也没什么可聊的。」
小镇做题家的人生、家庭和社会困境
不难发现,小镇做题家们大都出生在一个物质和精神条件都相对匮乏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本身受教育水准低,身处社会底层,将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对他们的父母来说已经是竭尽所能。
他们的父母本身没有太多社会资源,生活的圈子也是底层劳苦大众,难以像上流家庭那样,动不动就探讨一下苏格拉底式的哲学问题,欣赏一下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周末可能还会开个Party来交流一下圈子感情,而为人处世、情商培养、视野三观等精神内涵,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社交活动慢慢构建起来。
小镇做题家们的父母由于自身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差距带来的「自卑感」,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大都表现出威权压制的倾向,要求子女无条件服从他们的想法,子女稍有不从,可能就是训斥和打骂。大部分小镇做题家的人生轨迹早已被父母规划好,小时候好好学习,到了青春期不准谈恋爱,高考前努力刷题,考上好大学,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开始下一个回圈。
因为有种强烈改变自己阶级属性的使命感,这群人的父母还会有意无意间对子女进行悲情动员,比如「你不好好学习,就会变成和隔壁的某某某一样」、「你要为我们争口气!」相信施惠国中的父母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教育未来可能成为「贡品」的孩子,「你要练就真本领,你不能杀掉别人,别人就会来杀掉你。」
小镇做题家们还提到,相比于家境优越的同龄人相比,他们的试错成本太高了。他们中有些人还肩负着「全村人的希望」,上大学的学费可能都是左邻右舍东拼西凑出来的,如果没能混出个模样,他们可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而对有钱人家的孩子来说,高考才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他们从小就读贵族学校或国际学校,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考不上名牌大学,他们可以出国留学。不想上学的话,他们靠丰富的社会资源找份工作并不难,或者用父母给的「零花钱」做生意练练手,他们的潇洒乐观来源于真正的财务自由、人生自由。
小镇做题家们考不上大学,只能重复父辈的人生轨迹,找工作,没有关系,做生意,没有本钱,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会因为不懂人情世故惹人厌。
在笔者的家乡,有太多这样的小镇做题家们。曾经有一年,我们那里的中学出了一位全市状元,最后被中国一所名牌大学录取,令人遗憾地是,他读了两年就被学校劝退回家。据说,他来到名校后,发现身边的同学各种多才多艺和社交活动,自己却只会做题,很难融入进去,最后还得了抑郁症。
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悲剧,也是高考制度酿成的悲哀。君不见,在应试教育的大棒下,学校悄然变成工厂,学生早已沦为机器;君不见,在父母殷殷期盼之下,老师摇身变为知识的掮客,孩子堕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虫。他们不过是高考制度下的受害者,饥饿游戏的牺牲品。
谁不想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青春?谁不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谁不想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讨人喜?但是诸多残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们做不到。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家庭的无助,更是这个国家的悲哀。
众所周知,中国的城乡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都集中在城市,城市里有先进的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相关配套,休闲时光可以看电影、逛博物馆、观艺术展、坐图书馆,而小镇的人欣赏不到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只有过度工业化留下的满目疮痍,还有对未来无尽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