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首富盛宣怀家200多佣人中曾出过两个名人,其中之一是张学良岳母、赵四小姐赵一荻生母吕葆贞,另一个则是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
相比当时在盛宣怀家做普通佣人的吕葆贞,倪桂珍的活计要体面很多,她当时负责职务的具体名称是养娘,这个就相当于今天的家庭教师。
倪桂珍虽是盛宣怀家的养娘,但她家境实际并不差。17岁自上海裨文女中毕业后,她还曾留校做过教员。因为擅长数学和钢琴,她后来才被人介绍到盛家做了家教。
相比盛家其他佣人,倪桂珍最大的不同便是:她生了一双大脚。让她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双大脚成就了她后来的姻缘。
在盛家时,盛宣怀见倪桂珍长相清秀、做事踏实便寻思着给她介绍对象。可倪桂珍却想都未想便拒绝了,她拒绝盛宣怀好意的原因是:她想自己挑选男人。
这种想法在当时那个年代简直可以被称作惊世骇俗,可最终,她终是做到了。
18岁那年,她邂逅了刚刚失去恋人的宋嘉树。彼时的宋嘉树正在好友劝说下试图通过婚姻缓解失恋之苦,可刚刚回国的他看着这些小脚女子竟分毫提不起兴趣。好在老天终待他不薄,他终于在几近放弃时遇见了大脚的婉约女子倪桂珍。
初见他时,是在教堂,她只觉他眸子里放出的光里有让她着迷的东西,而他则在她清丽的面容里依稀看到了他最想要的未来。
他是清贫的传教士,她是虔诚的基督徒,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两人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婚后的日子里,两人似乎未曾有过磨合。普通夫妻,总难免计较这个那个,可宋嘉树与倪桂珍却似乎从未有过计较。不是两人天生齿轮合槽,而是因为倪桂珍对婚姻里的一切都看得透透的。
婚后,宋嘉树清贫没有积蓄,倪桂珍想都未想便将嫁妆拿出来交到了丈夫手里。在普通女人眼里,这是倒贴,也是孤注一掷,可倪桂珍却不以为然,她淡淡看着丈夫道:“该花的要花,花完了咱再想办法。”
倪桂珍之所以会如此,说到底还是因为她格局大,她的视野从来不在那几个钱上,而是在寻求出路上。她比谁都明白,当下的最大任务是要尽快寻得一条出路,只有出路找好了,未来才有打算。而要寻得出路,就非得先付出。
在给宋嘉树钱的同时,倪桂珍还动用了自己在娘家、盛家积累的人脉,这些都为后来宋嘉树从教堂辞职经商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每每宋嘉树满怀感激地对妻子道谢,她都只淡淡道:“夫妻本该一条心,这是应当的。”
在倪桂珍的帮衬下,宋嘉树很快成了上海有名的实业家。这期间,他们的孩子也相继出生了。因为经济有了保障,倪桂珍便一心只在家里照看孩子。
倪桂珍的“照看”相比普通母亲之照看孩子有着明显区别,她之照看,更多的重点都放在了对子女的教育上。
每天,年轻的倪桂珍就早起早睡,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时间花在教育上。她为孩子们制定了“斯巴达人的训练方法”:虔诚地信守十诫,省吃俭用,为人礼貌又规矩。
孩子四五岁时,倪桂珍就从国外购来英文幼儿读物,亲自教导。
也是从四五岁开始,倪桂珍便开始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她对儿女制定了清晰且一致的规则限制,不许养成饮酒、赌博、撒谎、偷懒等不良习惯。
在教育理念上,她与普通母亲也有极大区别。普通母亲多旨在将孩子培养成出色、厉害的人才,而倪桂珍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则是:将他们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才。
这二者虽都是“厉害、出色”,可它们二者的差别却极大。出色、厉害,只要能力、才华出众便可,可对社会、国家有益,却非得有远见卓识、品行过人且心怀天下不可。
所以,前者重在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重在人格的培养、格局的培养。
一个母亲在教育子女上的真正大格局在于,她不是培养一个暂时领先别人的人,而是努力培养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这便也意味着,她不会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竞技上,而要放在对社会、对人类、对家族是否有用上。
美国作家斯蒂芬波尔特认为:妈妈的大格局影响着子女的生活,甚至是一个家庭的氛围,只有妈妈有大格局的家庭,孩子才能拥抱阳光,触碰幸福。
事实证明,倪桂珍是对的,正是因为她对子女的这种高标准培养,她才间接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须知,后来,她的六子女中,三女宋美龄成了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夫人,二女宋庆龄成了国父孙中山的夫人,长女宋霭龄成了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陈家的掌舵人,而长子宋子文则成了民国财政部长,而宋家其他二子也在各领域成为了顶级人才。
一门六子女,六子女皆成才,而且还出了两个第一夫人,这背后原因显然与运气无关,而恰与倪桂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有关。
显然,宋家六子女都做到了倪桂珍期待的:对社会、国家有益。究竟是怎样的教育,能让倪桂珍养出如此出众的子女呢?答案很简单:她用身教、言传的方式,让自己的六子女都拥有了大格局。
格局是指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胸襟、行为、见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刻刻在影响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倪桂珍的格局已经不同于普通女子,她的大格局体现夫妻相处模式上,更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
同时代的人都秉持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可倪桂珍却始终觉得:女子肩负着和男子一样的报国重任,所以她们应该和男子接受同等的教育。
在三个女儿还很小时,她便打定了要送几个孩子出国留学的想法。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况,她经常教育子女:一定要把国家生死存亡放在心上,学成归来后势必要记得为国为民谋福。
倪桂珍认为子女要成才得先学会独立,而学会独立的关键是父母首先放手。所以,宋霭龄年仅5岁时便被送去了寄宿学校,16岁时她便被送到了国外。
让今时的人都瞠目结舌的是,相比宋霭龄的16岁出国留学,宋庆龄出国的年龄更小:8岁。
孩子小小年纪便去异国他乡求学倪桂珍放心吗?答案是:不放心。但再不放心,为了孩子成才她也只能放心。
说来,倪桂珍敢让几岁的孩子去异国求学,她凭的也并非只一腔勇气。实际上,早在孩子刚刚三四岁时,她便开始为他们的远行做准备了。
在倪桂珍眼里:孩子越早独立,父母才越成功。所以,她绝不溺爱娇惯孩子,相反,她非常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
明明家境已经非常优渥了,可倪桂珍却偏偏总抓住一切空隙教女孩子做饭烧菜,教男孩子整理内务,她还专门请人教了女儿们针线女工。
倪桂珍这样做,就是为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同时,倪桂珍也注重对孩子德行的培养。倪桂珍比谁都清楚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之深远,所以,平日里她不仅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还经常带着孩子们接济穷人。
有时,她带着孩子们给穷苦人家送粮食,有时,她帮着照看村里生病的小孩,有时她还给没上过学的人开设课堂。
倪桂珍并不懂政治,但对于丈夫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革命活动的行为,她却大加赞赏,她还不忘对孩子们说:“这就是为国出力,你们将来也要效仿之。”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从来不容小觑,在某种程度上,她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运,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说: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很少有人知道,当时中国的命运也曾掌握在倪桂珍手里,掌握在如倪桂珍这样的母亲手里。
拥有大格局的倪桂珍,最终培养出的孩子都和她一样拥有健全人格和大格局,他们都像极了母亲倪桂珍。
这种“像”有时候竟都到了让倪桂珍自己都吃惊的地步,倪桂珍自己当年曾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爱人,她的女儿们也争相效仿。
二女宋庆龄爱上了比自己大27岁的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为此,她不惜跳窗与之完婚。三女宋美龄后来也不顾大姐宋霭龄的反对,毅然选择了二度婚配的国民党要员蒋介石。
说来,若不是母亲的影响,她们是否能有如此大的勇气冲破一切做这一选择?答案很难说!
在骨子里,她们和母亲倪桂珍一样,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懂得如何要。没错,在命运面前,她们从来是掌控者。
作为母亲最大的成功大概是看着子女仰望她、模仿她却最终超越她了吧。这点,倪桂珍做到了:她的子女都在很大程度上都超越了她。
1943年,当身着一袭旗袍的宋美龄用流畅动人的七场英语演讲惊艳美国时,虽然鲜少有人知道:她的流利英语是母亲启蒙,她言辞间的心怀天下的大格局也是母亲影响的结果。但这些“鲜有人知道”并不妨碍她成为近代最伟大、最威武的母亲。
宋霭龄曾经常对其弟妹们说:“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如今,这个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同。
也正是经由倪桂珍,世人开始懂了“真正决定一个家庭高度和孩子未来的,从来是母亲!”也是经由她,人们开始认同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里》的那句话: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