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帝国主义用长枪大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那一年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政府,第一次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面对残酷的现实,终于从“天朝上国”的假象中醒了过来。
西方列强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我们却还停留在农耕社会,面对强大的敌人清政府一再退让,在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一批改革派涌现,他们主张学习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
百日维新,创办京师大学堂
于是在1898年,光绪帝批准了这个决议,虽然这次改革只维持了将近100天,可它的施行还是为一些领域带来了影响。
在教育领颁布了我国最早的学制,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当时的改革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在当时的中国实施起来却很难,京师大学堂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开端,只是空有其名。
时间到了1916年,那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教育总长范源濂拨出了一通电话,他以“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的理由邀请蔡元培出山。
忧国忧民,拥有一腔报国热情的蔡元培接受了邀请,在蔡元培之前,北大的校长不乏名人,可是北大在他们的手里没有越来越好,反而是乱象频生。
学生没有学生的样子,逃课打架留连场所,老师德不配位,对待学生敷衍了事。有人说北大其实就是个“臭虫窝”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开“学术”和“自由”之风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走进北大的校门,对着来迎接他的队伍脱帽鞠躬,这让全校学生和老师惊讶,这位校长似乎有些不一样。
从这时候起蔡元培和北大一起经历了最好的十年,后人评价:北大是在蔡元培手里才变成了真正的北大。
蔡元培上任后,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深知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官僚养成所”,于是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变被北大的校风。与此同时,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为了给北大带来更多新鲜血液、新潮思想。在招聘教师方面他向来不拘一格,不以学历,立场论人才。因为欣赏梁漱溟对佛学的研究,而把没上过大学的梁漱溟请来担任讲师。
邀请没有学位的陈独秀,担任北大文学系系长,知道教育部不会同意这个决定,蔡元培就假造证书让其进入北大的校园。
刚开始陈独秀因为要回上海创办《新青年》不愿意来,于是蔡元培就每天守在,陈独秀家门口嘘寒问暖,陈独秀最终妥协随着蔡元培来到北大。
经过蔡元培的苦心经营,北大拥有了一批“星光璀璨”的名师队伍,有主张女子也能和男子接受同样教育的胡适,也有积极倡导使用白话文的鲁迅,有梳着大辫子拥护帝制的辜鸿铭,各家思想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这个时候的北大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开“学术”和“自由”之风,蔡元培开始打造属于北大的图书馆,因为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经验,首先要做的就会聘请专家,1918年,李大钊就任图书馆主任。
此外图书馆的藏书不够丰富,只有十余万册线装古籍,这样的情况实在不能满足“世界学术”的要求,因为当时的政府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重视教育。
于是蔡元培就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奔走呼告,通过募捐的形式筹集资金,多年坚持北大的图书馆才充盈了起来,外文、古书、马克思主义书刊等应有尽有。
多次辞职,只为理想
转眼时间到了1919年,因为陈独秀的到来,新青年的运动阵地从上海转到了北大,5月4日这天,学生们纷纷走上大街,高举旗帜高喊“还我青岛”、“不做亡国奴”、“废除21条”。
学生们满腔热情,国家危亡时刻每个学生都仿佛有使命在身上,大规模的游行,整个北京乱做一团,软弱无能的不是对外作战,而是把上街游行的学生抓住。
这让无数爱国人士感到心寒,学生被逮捕后蔡元培心急如焚,后经过多方交涉好不容易才救出来被捕的学生,因为对政府极度失望,不久后蔡元培递交辞呈请求辞去校长一职。
一个月后他发布《不愿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宣言》,宣言中说: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我不要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
后来经过一番斗争,和北大师生的大力挽留蔡元培才再次回到校园,1919年底,因为上级没办法给各校教职工发工资,蔡元培联合各高校校长共同辞职,最后只能答应要求。
1923年,教育宗长彭允彝不尊重人权,干涉司法方面的事情,蔡元培再次抗议请辞,北京各高校开展活动,历经半年彭允彝不堪压力离开了。
蔡元培在北大担任校长十年共辞职8次。在这辞职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蔡元培的请辞其实是一种博弈,一种保持教育理想的特殊形式。
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受政治的影响,他拼尽所有,通过不断辞职给北洋政府增加压力。学校是为了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不是官僚养成所,作为校长蔡元培只想做一个纯粹的校长,而不是半官僚性质的场面人。
1927年,蔡元培正式从北大离职,风雨飘摇动荡中的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权力更迭流血牺牲的场面。没办法为学生提供一片安心学术的沃土,在现实和理想的斗争中,理想只能为现实让路。
可正是有了蔡元培这样,为理想而奋斗坚持的人,才让梦想和自由的种子,播撒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1940年,72岁的蔡元培晕倒在家门口。只留下两句遗言:“科学救国,美育救国。”。心心念念的依旧是教育和国家。
多年辛苦,无财物傍身,蔡元培的身后事需要的银两,还是王云五帮忙筹集的。劳苦高高,清贫至此,世上再没有第二次蔡元培了!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样的评价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