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此举旨在保护学生视力,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手机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方便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也缩短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的距离。
但手机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手机困住了孩子,也困扰了家长和教师。
孩子沉迷网络,造成严重后果。
1.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
(1)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们天生对声音、影像、动感极强的游戏具有好奇心。手机游戏正好满足了好奇心和爱玩的欲望。
最新数据表明,1000名0到5岁的幼儿中,使用智能手机的比率高达80.4%,3岁就开始玩智能手机的孩子占到了32.5%。
(2)孩子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和周围事物、环境的影响。
手机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平常的一件东西。
孩子见到父母玩手机,他当然觉得自己也可以玩。
(3)家长随意满足孩子的需要。
现在手机使用低龄化从幼儿就已经开始了。
很多家长现在能给孩子带来满足的就是浏览网络上的动画片等。
(4)孩子缺少家长的陪伴。
家长忙于工作或正在玩耍时,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会顺手递手机给孩子。
这种办法时间短、见效快,孩子会立即兴奋地进入到手机世界里。
如同孩子哭起来,你马上给他一块糖,孩子的哭声会立刻停止。
手机就像一块糖满足了孩子的欲望。
(5)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人虽是个体,却有社会性。孩子们也需要群体生活。
他们喜欢和伙伴在一起玩耍、交流、学习。
年龄稍大点的孩子通过社交软件,添加QQ好友和微信好友等,甚至建立QQ群和微信群……
建立网络联系,方便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和分享。
2.孩子使用手机造成严重后果。
(1)孩子沉迷手机游戏,上课溜号、注意力不集中、不完成作业,产生厌学情绪,经常迟到、旷课等。
在家里,在学校,孩子受到了批评,逃避家长和老师的教育。
手机容易让孩子摆脱烦恼,满足内心的快乐。
久而久之,孩子会非常讨厌学习。学习成绩总是不能提高,最终破罐破摔。
(2)由于孩子长期玩手机,造成视力严重下降。
孩子玩手机的最多的时间是脱离家长视线范围的那段时间。
家长没有监管好孩子使用手机,手机会伤害孩子的眼睛,视力越来越不好。
据全国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中学生为55.2%,高中生为70.3%。玩手机是我国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孩子沉迷手机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
网络上有一些不良信息,孩子一旦接触,非常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性格叛逆,总喜欢和老师、家长唱反调。
他们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最终,手机造成孩子们沉迷虚拟的世界无法自拔,与现实脱节,造人际交往困难,自闭抑郁等。
手机困扰家长,监管孩子困难。
1.家长监管孩子玩手机,难以监管到位。
孩子玩手机给家长带来很多麻烦。孩子宁愿玩手机,也不吃饭是常有的事情。
家长想尽办法,比如藏手机、夺手机……阻止孩子玩手机。孩子却总能找到机会玩手机。
家长只好采取“武力镇压”,恐吓、逼迫孩子不要玩手机。孩子容易叛逆,进而对手机产生依赖性。
家长和孩子围绕着手机,一出出“手机大战”不断上演。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引发一些悲剧。这样的事件真是让家长疲惫不堪,心力交瘁,甚至悲痛万分。
2. 教师频发手机作业,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为难。
手机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好处,便于家校联系。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弊端。
教师通过手机发作业,家长能监管孩子有哪些作业需要完成。
可是,教孩子的老师不止一位,几科作业加起来,任务会觉得十分繁重。
更甚者,部分教师会让家长在手机上打卡。
有的家长会感觉这样非常为难,给家长增加了工作以外的很多事情。
家长认为扰乱了自己正常的家庭生活。家长对于教师用手机发作业,当然非常气愤。
手机困扰教师,任务多管理难。
手机不仅困扰了家长,还困扰了老师。
虽说手机方便家校联系,但上课期间,家长打电话,会影响教师上班。家长不清楚老师在什么时间方便接电话。
(1)老师经常下班了,手机还响个不停。家长们会在老师的下班时间给老师打电话,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对于手机联系,家长和老师内心都充满了苦恼。
(2)上级部门分派手机任务多,比如安全平台、手机APP学习软件、各类信息转发、各类软件下载和点赞……
有些手机任务是要安排学生完成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变相成家长完成。家长心里会非常烦躁。
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要询问学生完成情况,统计并上报。手机上需要完成的任务没有做好,领导要约谈教师,教师会受到通报批评……
因此,教师的管理工作难,难免心理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关于手机问题的破解之道。
1. 家长的破解之法。
(1)榜样力量。
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家长强迫孩子,会适得其反。
家长和孩子之间要民主、平等地对话,规定使用手机的时间,尽量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2)陪伴孩子。
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家长陪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阅读、体育锻炼、户外活动……
采取占有孩子时间的方式,转移孩子兴趣点。
(3)积极引导。
家长要减少批评,改为沟通,采取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正面教育,监管孩子手机的使用。
(4)赏罚分明。
家长和孩子制定使用手机的规则。
孩子没有按规定玩手机时,施以惩戒;孩子按规定玩手机,则给予奖励。
比如:有个家长和孩子约定,完成作业后一起玩游戏,除此以外的时间不玩。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奖励孩子一件父子俩约定好的小奖品。从此,再也没有发现孩子偷偷玩手机了。
(5)教育部规定原则上不带手机入校。家长一定要监管好手机,没有特殊原因,尽量不要让孩子带手机入校。
2.教师的破解之法。
(1)教师布置作业不用手机发送作业。
放学前,教师把作业写在黑板上,让孩子抄写在作业记录本上。
家长回家看见作业记录本,就能监督孩子作业完成。
(2)教师和家长预先约定好每天教师的课余时间,方便家校沟通。
家长或者教师,确有急事,可以提前QQ或者微信联系,再打电话处理事情等。
(3)教师在学校要及时发现孩子有没有带手机到学校的情况。
教师做工作要冷静、细致,注意工作的细节,把教育孩子的事情办好,把一些关于手机问题的事件处理妥当。
(4)教师要和谐地处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把家长当朋友一样对待,家长自然愿意和教师沟通。
教师要多注意和家长处理孩子问题的方式、方法,防患于未然。
3.教育主管部门的破解之法。
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工作任务,尽可能多地不采取手机app形式。
学校在教师的工作压力方面多想办法为教师减负。
写在最后
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之间的关系,是孩子联系起来的。各方的重要工作是把每个孩子教育成才。大家都要遵守教育部的规定。
学校、教师和家长要真诚友好的沟通交流。大家在各方面积极地监管孩子使用手机,减少手机对孩子的伤害,一起促进孩子学习进步、身心健康发展。
(我是小学语文老师孔老师,喜欢就点赞,请您关注我。喜欢讨论教育的咱们评论区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