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对外公示了2021年拟招聘的辅导员人员名单,在这份大名单里,多数应聘者来自985大学硕士或博士,还有6人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时间“博士当辅导员”的新闻引发了网络热议。
而北京日报评论员鲍南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博士当辅导员有什么可大惊小怪》,在这篇文章里提到:时代在变,奉劝大家不要大惊小怪,少些思维上的画地为牢等等。具体文章内容如下图。
说实话,这位鲍先生说的话,句句在理,一点都没错。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现在大学辅导员确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岗位,需要承担新入学大学的各种工作,包括琐碎的日常工作,同样包括职业规划、心理健康辅导等。
二是大学辅导员这个岗位还是具有较大的晋升空间,我们确实也见过从辅导员岗位最后走向校领导岗位的优秀人才。
三是名校博士选择当大学辅导员是自主行为,大家不要用世俗眼光去看待。
话虽如此,可是这么多名校博士去当大学辅导员真的不应该大惊小怪吗?我看完全可以值得我们大惊小怪一次,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不能忽视。
第一、我们得承认名校的博士生大部分都是优秀的,而且应该是这些名校里最优秀的一个群体。目前虽然大学一直在扩招,但博士的质量还是把关相对较严格,能够顺利毕业的博士,大部分都应该是专业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博士毕业后,不管是去企业,还是去高校科研机构,大部分学生最后选择了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工作,而且越优秀的博士,越会从事本专业领域内的工作。
能够读完博士,最后选择转行的,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专业学得并不好,勉强毕业的,未来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信心不足,不得已才转行;二是对科研工作并不感兴趣,几年博士读下来,觉得很痛苦也很辛苦;三是被高薪待遇诱惑;四是其它个人原因等。
那么,这么多名校博士,甚至清华北大的博士生最后选择去武汉大学当辅导员,相信更多的是无奈之举。如果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去选择当这个辅导员。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在专业领域内足够优秀的清华北大博士生,是有机会去武汉大学当专业任课老师的,如果自己同专业的同学去武汉大学当任课老师,自己是辅导员,心里也是有落差的吧。
第二、大学生就业导向变了。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而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岗位很难满足于毕业生需求。最近几年,企业就业大环境在下滑,于是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向体制内,清华北大这些名校也不例外。前段时间,北京大学毕业生中四分之三的人选择了体制内的新闻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让很多人感叹,北京大学都是如此,其它高校更不用说。
最近几年,“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清华北大博士当中小学教师”“清北硕博任职街道”…越来越多这种事情发生,就会慢慢地给在校大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和就业导向,他们会在校期间提前做好考公务员、考事业编等准备,一毕业就奔走于各种编制招考现场。久而久之,可想而知。
名校博士生选择大学辅导员、街道办事员、中小学教师,不能说是一种不正确的选择,确实这些行业和岗位同样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但是这种就业方式不能成为一种导向和趋势。一旦成为一种就业导向或趋势,长此以往未必是好事情。
譬如说中小学教师岗位,我国拥有多所优秀的师范类大学,各地还有很多师范大学或学院,可以在中小学教师培养上下更大功夫,比如办学经费保障、师资力量保障、政策扶持等,让专业的高校培养专业的人才。同时,积极引导更多的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情,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
我们相信,其实更多的名校博士更愿意从事自己本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实现自身价值。希望未来类似事情会越来越少,我们才会不再大惊小怪。
对于名校博士当辅导员,你们怎么看?欢迎发表你们的观点和看法。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关注教育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