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变异”的家长群怎么“变好”?

互联网时代,家校合作更加便捷,但也带来压力和隐患,如何合理利用家长群顺畅家校沟通、达到协同育人的共同目标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江苏一位家长怒退家长群的事件曾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这位家长还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视频引来不少家长共鸣,微博话题“压垮成年人只要一个家长群”,瞬间引发8.5万条讨论。

互联网时代,家长群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家校沟通媒介,然而,为什么会引起不少家长反感呢?有的家长群更是被冠上了“作业群”“炫耀群”“夸夸群”等具有调侃性的称呼。“变异”的家长群,其实折射的是家校之间权责界限不清、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焦虑等等现象和心态。

无缝连接 群焦虑的冷处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文馨 家庭教育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咨询师

家校沟通不是新生事物,二三十年前,家长和老师沟通一般只有家长会,十几年前电话普及了,除了家长会,多了电话沟通,现在家校沟通的方式更多元,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再加上微信家长群。

相比之前的方式,家长群更方便快捷,同时容纳多人,还可以上传文件,分享图片,分享视频和小程序。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家长群让家长和老师真正 “无缝连接”了。然而,无缝连接未必见得是好事。沟通太便捷,没有限制,无形中强化了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的相互影响,以至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都更大了。

首先在时间和精力上,家长需要每天甚至时刻都要关注群消息,查看通知,及时回复,可能还要打卡交作业等等;老师也不轻松,发布信息,查看回复,还得和有疑问的家长个别交流。家长和老师的工作量都更大了。

除此之外,情绪压力也很大。沟通越频繁越具体,相互影响的密度深度就越大。来自老师的建议和指责,其他家长的表现和攀比,都会在人数众多的家长群中被放大。压力在家长群中相互传递,情绪相互传染。

面对家长群的压力,我们该怎么办?像江苏的那位家长一样,怒退群恐怕不是最好的办法,网络时代一切都变了,我们在网上工作,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上休闲,家长群成为家校教育的网上桥梁。一棒子打死不符合时代发展,我们还是要冷静、理性地看待家长群。

降低压力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加强群管理,明确规则,例如推出家长群公约。明确什么可以发,什么不可以发,什么时候发,什么内容需要回复,什么内容不需要回复,以及出现状况谁来解决,如何解决……规则、功能明确了,家长和老师都心中有数,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改进沟通方式,这样就会强化我们的掌控感。

总之,一味地抱怨、指责和退群无益于解决问题,我们还是要客观冷静,理解各方诉求,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让家长群更好地服务家校沟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

家校共育 避免责任越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柴会恩 河北省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

家长群作为一种新兴的沟通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要想家长群让老师不觉得时间被占用,家长不觉得疲于应付,最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职责边界一定要厘清,明确家长群的作用是为了顺畅家校沟通而非责任越位!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都应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而家庭和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孩子完成好家庭作业。家庭和学校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家长们愿意为孩子们付出,但教育者要科学、合理、适度地利用家长资源,不能无限制地把学校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转嫁给家长,同时要换位思考理解家长期望子女进步的心情。

群要有群规。北京市教委2019年就曾发布通知,规定家长群内不得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信息。要尊重学生隐私,不刷屏问候、点赞等。在家长群中,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注意措辞,表述清楚。如关于孩子个人情况的沟通应尽量回避家长群,可选择打电话、私信或面谈等方式,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能更深入平和地了解情况,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班级普遍问题可以在家长群中公开交流。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从家校互动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中反思与成长,并以此为契机,明确家校双方的行事边界,在教育互动中担负起各自责任,既提高老师的职业素养,让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全面更高质地惠及每一位孩子;也良好引导家长参与孩子学校教育的热情,在家长与学校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才能融解横亘在家校之间的沟通坚冰,让老师安心地教学、让家长安心地托付,让孩子能够在家校共育中健康快乐成长。

迎接挑战 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佟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

现代教育被人为地分工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并分别承担其不同的功能。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正挑战这些教育分类,促使教育成为终身过程和各方协同育人的事业。

理想教育既需要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榜样示范,也需要学校中的正面传导,还需要社会的良好氛围。社会教育正日益成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教育已然初具规模。

尤其是疫情中的网络教育提升了家校合作的新关系。其中的网络教学使学生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成为必然。家长和教师也出现了新的互动模式——微信的沟通。

虽然出现了对家长群的各种诟病,但不得不承认它带来的便捷性和即时性生成的效率。教师将批改作业的一些本职工作下放给家长完成,引发了家长的不满。这反映了科技发展和观念变迁对家校合作的挑战。但电子产品作为一种工具,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家校合作应当为教育服务。问题不是电子产品本身,而是家校之间权责界限问题、家校关系之中的权力关系问题。

调查发现,家长是十分愿意和老师保持联系的,特别想了解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但家长也有“玻璃心”,期待听到对孩子的鼓励。这就要求老师们学习一点家长心理学,对家长的鼓励有利于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同时,家长也需要理解老师面对诸多“熊孩子”的心理和压力,多一些体谅。所以家校合作的关键是家长和老师共情的能力,而不是互相指责。互联网时代家校合作的新模式是要求将孩子的理想、情感和成长放在首位。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的挑战令人始料不及,需要思考我们到底要教育未来的新人具有怎样的心智,立德树人,而不仅仅是技能,因为技能可以被机器替代,而心智、德育与情感则是人类所独有的,因此理想、勇气和集体感等信念与价值的教育成为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而这迫切需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协同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格局。

插图:惊鸿

来源:中国妇女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