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特质
不该成为人生限制
作者:凌扶摇
编辑:朴素的树
来源:壹心理
ID:yixinligongkaike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阳刚之气”。
最近,一份“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在微博被骂火了。
“防止女性化”这一措辞,好像女性化是什么社会公敌一样,时不时就有人要出来反对一下。
很多人说,早该这么做了,“整天跟个娘们似的,算什么样子?”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
男孩子就该阳刚,勇敢,独当一面,否则就是“娘炮”;
女孩子就该温柔,贤惠,依附家庭,否则就是“男人婆”。
什么是男性该有的样子,什么是女性该有的样子?
很少人能说得清楚。
另外,防止青少年女性化,势必要提到“缺位的父亲”。
除了家庭以外,学校是否会把“增加男老师”这一项,当成潜规则执行?
这样,女性在求职上,遭遇的歧视又更多了。
但是,教育部这份提案的本质,也许跟性别无关。
从回应中看出,本来应该只是想让青少年重视体育锻炼,增设体育课程,扩招体育教师。
俗称“缺啥考啥”,折腾的还是这群孩子们。
只是,从这次微博的热议中,我们仍然能发现一点,那就是:
刻板性别印象,仍然是一种心理枷锁,过了这么多年,它仍旧深深地让社会为之焦虑。
1
性别刻板印象,让父母焦虑
看过一个新闻,和网瘾学校一样,“娘炮”也有学校。
一名8岁的男孩子,因为不够阳刚,被家长送进了训练营。
只是因为说话小声,性格内向,就被当成是重点改造对象。
改造的内容,就是扎马步,摔跤,体能训练,一旦他们因为疼痛和疲惫而哭泣,就要被体罚。
围绕操场跑三圈,再哭加五圈,青蛙跳、鸭子步、通宵站岗......想让他们记住“哭泣”的危害性。
顺从就能放松,反抗就要受罚,留给他们的唯一出路,是像一颗盆栽那样,被剪掉自己的根脉和枝叶,然后安放在狭小的、统一的、父母喜爱的观景花盆里。
儿子特别恨妈妈,可是妈妈却对儿子“不敢哭”这一现象,特别满意。
自从结了婚,她就觉得自己的老公孤僻,内向,懦弱,家务不做,孩子不带,简直是丧偶式育儿。
所以,她希望儿子必须“有个男生的样子”。
可是,男生的样子,是什么意思?
是指膀大腰圆,说话大嗓门,能动手绝不争论,能占便宜绝不尊重别人吗?
是指不做家务,不尊重女性,丧偶式育儿,处处歧视比自己弱小的人吗?
可见绝对不是的。
但在说出“防止女性化”、“反对娘娘腔”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未经思考,什么才是大家期望的男子气概。
总之,只要孩子能听话,能按照他们的印象来成长就行。
我们花了这么多年,才明白性取向是天生的,那么我们还要再花多少年,才会明白女性特质,是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一部分?
讲真,最需要拯救的不是这些小男孩,而是那些天天想“防止女性化”的人。
不加辨别地反对一种性别特质,是很危险的行为。
2
性别刻板印象,让孩子焦虑
只期望一个人身体上“阳刚”,却不尊重性格特质,有时候会毁掉一个人。
美国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有了男孩危机。
他们认为不阳刚的人是「娘娘腔男孩症候群」,是一种可以根治,也必须治好的病。
5 岁的柯克·墨菲,就因为从小就没个男生的样子,而被送进了相关的实验机构。
他喜欢玩女孩子才玩的娃娃,偷拿妈妈的化妆品化妆,还经常模仿女孩子的打扮。
他的妈妈看不过去,就让他参与了实验,希望他此后能像个正常男孩一样生活。
研究人员准备了两张桌子,一边是玩具刀枪、士兵,另一边放着芭比娃娃、过家家的玩具,再让妈妈和柯克进去。
一旦柯克选择了芭比那一边,妈妈就要无视他;如果他选择了男性化的那一边,妈妈就要及时摸摸他的头,夸他是好孩子。
即使在柯克回家后,也必须继续这种奖惩训练。
一旦表现得女性化,就给红色筹码,表现得像个男孩,就给蓝色筹码。
最后蓝色筹码多,可以拿到糖果和其他奖励,红色筹码多,就是一顿毒打。
几个月后,柯克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正常”了。
可是这种正常,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增益,反而使他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压抑自我。
长大后的柯克加入了美国空军,退役后又进入了一家财务公司工作,过着大家眼里很阳刚、很顺遂的生活。
直到他 38 岁那年上吊自杀,家人才后悔莫及。
幼年时期的那个他从未被抹除,而是成为了他内心最大的折磨。
不能成为自己,是他们最大的痛苦。
曾经有很多人都偏执地认为,人的天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去改变的。
讽刺的是,即便因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而闻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他也没能用这套方法把两个儿子训练为天才,反而使他们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3
完整的人,都是雌雄同体
在性别特质的争论中,人们常常把“表面阳刚”,当成是最高的追求,但它其实,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期望。
也就是,有担当,有勇气,敢于在责任来临时挺身而出,也对他人的痛苦有同理心。
不管身体是否弱小,不管力量是否悬殊,都有“见义勇为且保护好自己”的勇气和智力。
无论男性女性,都可以拥有。
教育,不应该把人按着刻板印象里的男性,女性来塑造,而是应该把人教育成一个人。
余世存在《人间世》中所说:
“最优秀的男女雌雄同体,那些动辄作践女性或嘲笑男人的人,大概都是对自己的另一半缺乏同情的了解,他们终其一生也许活得热闹,但是孤独。”
荣格曾经指出,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存在着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阿尼玛 Anima);
而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同样藏着刚强的男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 Animus)。
不存在完全阳性的男人,也不存在完全阴性的女人。
只不过成长过程中,我们都被家庭、社会和文化的教育所改变,慢慢将阴性 / 阳性那一面变为了自己意识不到的存在。
但是,正是我们看不见的、意识不到的东西,才最能影响我们。
电影《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性格孤僻、冷漠、害怕与人沟通。
不好意思打断别人,也害怕公开演讲。
但他的妈妈,并未对他的懦弱感到气愤。
因为不擅长面对面沟通,他突发奇想,想创立一个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社交的网站。
这个时候,他羞涩、内向、孤僻的性格不再是负累,反而令他能心无旁骛地醉心于工作。
而被称为 Facebook 第一夫人、扎克伯格背后的女人的雪莉·桑德伯格,却恰恰相反。
她优雅,镇定,健谈外向,擅长指挥决策,从来不会因为跟投资者、媒体、客户、员工打交道而感到筋疲力尽。
扎克伯格温柔、细腻,不擅沟通,雪莉精明、强势、野心勃勃,这些和本身性别不太相符的特质,反而成为了他们人生的助力。
相反,如果一味压抑柔弱,强调阳刚,即使表面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内心也会因为自我斗争而变得千疮百孔。
纪录片《面具之内》里,一名讲话声调高、留着金色头发的男孩,被同学们嘲笑说是胆小鬼、同性恋。
他剪短了他的头发,学着压低声音说话,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
因为男孩不能哭泣、不能软弱,不能抱怨,不能失败,不能找妈妈倾诉,于是成年后的他们走向了自我压抑。
喜欢停车后留在车里发呆,抽烟,酗酒,沉迷游戏,去逃避的沉重负担。
坚强的面具背后,是一个需要爱的脆弱灵魂。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个体,我们必须都要认识到一点:
生活的顺心与否,和很多方面都有关,不是简单靠性别特质来决定的。终其一生,我们都需要和各式各样的偏见作斗争。
并不是一个男人阳刚一点,他就不会因为亲人逝世而落泪,不会因为工作闯祸而想自杀;
并不是一个女人温柔一点,她就能嫁个有钱人,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男生穿粉色衣服、讲话阴声细气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这意味着他们更细腻、更温柔、更有耐心,也许能在艺术、社交方面能发挥出很好的能力;
女生喜欢玩机械、平时大大咧咧不是什么失格的事情,这意味着她们更外向、更勇敢,更有创造力,也许能在商业、技术领域有一些天赋。
你可以强大,但你也可以脆弱;
你可以坚强,但你也可以流泪;
你可以勇敢,但你也可以允许自己有害怕的情绪。
因为本来就是天生的一面,接纳它们的存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愿你我都能“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世界和我爱着你。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小 悦 点 在 看 哦 !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