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近日,一名1岁4个月的患儿扬扬(化名)莫名出现咳嗽喘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儿II科专家团队“火眼金睛”识别其为气管异物,并紧急使用儿童电子纤维支气管镜,将一块约1厘米的碧根果取出,使患儿转危为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回忆说,2月1日上午,家长抱着小扬扬急匆匆来到人民医院儿科就诊,儿II科主任姜毅教授询问得知,患儿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有痰不易咳出,伴喘息。在外院治疗一周无明显好转,慕名来到人民医院儿科。
姜毅教授带领团队分析,扬扬极有可能是支气管异物导致的症状。虽然家属一再否认孩子有“呛咳史”,但姜毅教授反复规劝家长,尽快为孩子进行CT胸部平扫+支气管成像检查。2日中午医院放射科紧急回报危急值“考虑右侧主支气管腔内异物”,证实了医生的判断。
如不及时取出异物,孩子轻则重度感染,重则危及生命。紧要时刻,姜毅教授带领团队决定立即开展儿童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异物取出治疗。梁章武、陈江南医生在刘晓琴护士长配合下,为患儿实施局部麻醉后,仅用5分钟就取出了“肇事”异物碧根果。术后患儿无不良反应,咳喘明显好转。
据悉,卡入异物占儿童致死率的2%~3%,儿科专家总结出的儿童十大“异物杀手”包括花生、瓜子、硬币、笔帽、鱼刺、鸡骨头、纽扣、电池等。姜毅教授提醒家长,不要给3岁以下儿童进食干果(花生、瓜子)和葡萄干等,因为儿童咀嚼吞咽功能不完善,一旦孩子进食时大哭、大笑,有可能因深吸气进入气管。
姜毅提醒,年关将至各类聚会增加,孩子误食异物的可能性增加。遇到孩子进食异物,包括不该吃的药物,家长第一反应应是催吐:用手指、勺柄、筷子等刺激孩子咽部催吐,尽可能吐出误服异物。如果宝宝无法自主吐出,家长第一时间可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尽量帮助孩子排出异物。如还是无法排出,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期间切勿喂水喂食,减少对食管、气管黏膜的二次损害。
姜毅还提醒,如发现儿童长时间无明显诱因的咳嗽,家长应提高警惕——“真凶”可能是孩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误食误服了异物。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并及时治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II科近两年已开展儿童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治疗500余例,开展的纤维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更是挽救众多患儿生命。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屈畅 通讯员 宁亚飞 杜巍巍)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Qnews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