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Joan
前
言
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国际教育市场对外教的“偏激性认可”局面悄然发生转变,双语教师正在进一步崛起。
双语教师,指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并能用掌握的语言教书育人、传递多元文化的人。在中国国际学校行业,这部分人通常指能够同时运用纯中文和纯英文进行教学的中国教师。(注:下文讨论的“双语教师”特指此群体。)
除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一名优秀的双语教师通常还需具备跨文化合作、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等多种能力,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探究能力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
伴随着21世纪初国内民办教育的兴起,国际学校的双语教师不断得到发展。近年来,由于民办国际化学校出现爆发式增长,业内对双语教师的需求更是急剧增加。除了数量上的变化,双语教师在国际学校的角色也开始发生转变,从最初主要扮演“助教”角色,到如今承担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学任务、甚至成为学术校长。
双语教师曾经是国际学校的“配角”
据新学说了解,在中国国际学校尤其是民办国际化学校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市场对国际教育的认知程度较低,不少家长将国际教育简单理解为西方教育、英语教育,在择校的时候普遍迷信外国面孔。
在市场需求下,大部分国际学校也偏好以“全英文、全外教、全西化”为办学特色,导致双语教师一度不被认可,不仅遭遇职业发展瓶颈,还面临与外教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双语教师遭遇职业发展“天花板”
一位来自北京某国际学校中国籍教师曾经这样分享自己的从业经历:
“
如果你是一名中文教师,在国际学校可见的成长路径,顶点可能就是中文组组长;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名中国籍的英语教师,我只能说非常悲催,因为没有一张外国人的脸,所以不管英语说得多好,英语教学多么过硬,可能在去应聘的时候得到的永远就是这样一句话,“对不起,我们只招外教。”
”
除了肤色带来的 “高门槛”,双语教师也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壁垒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新学说了解到,虽然大部分双语教师都拥有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的经历,精通中英双语,但由于教育经历和成长背景等原因,其对国际化课程的理解和实施难以与外籍教师相比。
有不少双语教师告诉新学说,一些海归人才进入国际学校,要么当了助教,要么转入了行政岗位。除中文和英语学科外的其他学科教师,大多数也因为语言的瓶颈难以晋升为组长。而在组长之外的升职则更加艰难。
《重构新现代课程——中国国际学校创新实践年度报告(2019)》也发现,大多数国际学校教师不能同时深入理解国内、国外两种课程体系,同时中外籍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如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课程实施的新模式在国际学校很受欢迎,但由于存在文化上的隔阂,中国教师在一线教学中不能深入、透彻地进行把握。
//双语教师面临“同工不同酬”挑战
除了晋升困难,在大多数国际学校,双语教师还存在和同一岗位的外教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新学说从北京地区的国际学校了解到,在部分公立学校,同一岗位的中外教的收入差异能达到1:2至1:3;虽然有一些民办学校实现了中外籍职工同工同酬,但大部分学校外教的薪资仍然高于中国教师。
有行业人士分析,中外教同工不同酬主要是因为外籍教师的特殊性。外教离开自己的国家需要适应全新的环境,付出的成本更高,再加上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不少国际学校都希望通过提供更高的薪酬吸引外教。
但据新学说观察,在有的国际学校,有时中外教不仅同工不同酬,甚至“不同工”也不同酬。位于同一岗位的双语教师的工作量通常大于外教,不仅需要掌握中文、英文多种语言进行课程教学,有时还需要承担很多学生管理等日常性的事务。
大浪淘沙,双语教师的独特优势不断凸显
与外教相比,不具备语言和文化优势、可替代性高,使得双语教师在国际学校长期处于“配角”地位。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双语教师的职业困境正在发生改变。
双语教师更适合培养中国学生
首先随着经济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家长对国际教育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国际学校出来的孩子不应该是“香蕉人”,中国孩子应该对中国文化有基本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中国身份产生认同。
而双语教师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了解国内学生需求和与中国家长沟通交流等方面,都具备外籍教师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与此同时,大批无证外教、无德外教的出现,也让外教市场鱼龙混杂,使得中国家长开始减少对外国面孔的疯狂迷信。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在线教学的开展也让更多家长发现,外教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双语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负责程度更高。
双语教师工作能力进一步获得学校认可
不少国际学校的管理层都告诉新学说,对于学校来说,高价聘请的外教也未必可以满足学校的需求。据新学说了解,中国的国际学校往往花费大价钱聘请外教或外方校长以后才发现,很多教师或校长只是空有“外国面孔”,但其工作能力和效率并不如中方人员。
另外,外教流动性大和管理困难也给国际学校带来了不少问题。尤其在疫情影响下,在二、三线城市中的外教出现较大流动,而学校碍于外教离职对学校教学的影响,对外教不敢过分严加管制。难以统一安排外教的授课时间和方式,导致部分学校在特殊时期家校矛盾频发。
双语教师是国际学校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实际上,从中国国际学校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双语教师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0月10日,全国范围内处于正常运营状态,采用国际课程、实行双语教育的各类全日制国际学校共计1399所。据ISC Research预测,按照国际学校以平均每周一所的速度增长,到2023年,我国将至少出现2万名国际教师的缺口。
单靠外籍教师的引进将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际学校行业的需求并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未来在国际教师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更多中国籍的双语教师将组成巨大的人才资源库。
双语教师培养成为国际学校的重要课题
对于中国的国际学校,不管是出于打造本土办学特色的需要,还是出于对学校长远发展的规划,双语教师都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国际学校师资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吸引、留住优秀的双语教师,又如何突破双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成为当下国际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课题。
为此新学说采访了多位来自国际学校的资深管理人员,他们从双语教师薪资待遇、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给出的建议值得行业人士参考。
01
为双语教师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
健全的薪酬管理体系是吸引人才、保留人才、激励人才最有力的工具。学校应当在人力资源成本允许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中国籍双语教师的薪酬福利,缩小中国教师和外籍教师的薪酬福利差距。消除双语教师的心理落差,有利于提高双语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学校的忠诚度。
02
帮助双语教师提升教学实践经验
国际学校可以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和发挥内部资源优势助力双语教师成长。除了支持双语教师参加IB、A-Level、AP等国际课程的培训工作坊,学校还可以开展分学科分年级的教研、教师之间相互评课等活动,促进双语教师对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课程实施新模式的理解,帮助双语教师提升教学实践经验。
03
拓宽双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
由于双语教师除了学科教学任务,还需负责学生管理、活动指导、家校沟通、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多种主题工作坊,助力双语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职业发展方面,学校可以综合考虑双语教师能力,给其提供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和学校管理管理层等多方向的职业发展路径。
04
增进双语教师和学校的关系
国际学校对双语教师的全方位培养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校联系,降低优秀双语教师的流失率。此外,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强调国家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双语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提高对国际教师的要求、重视双语教师的作用,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国际学校发展的重要趋势。纵观中国国际学校发展的40年,双语教师从“配角”到“主力”的发展历程契合国际学校行业的发展趋势:从“重英轻中”向母语优先、从“全盘引进”到立足本土、从“输入型”向“内生型”不断转变。
新学说认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双语教师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其不会完全取代外教。未来中国的国际学校必有外教,也必有双语教师,二者将相互配合共同助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