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米粒妈
米粒妈最近看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纪录片《Becoming You》。
从日本到尼泊尔,从婆罗洲到蒙古,从英国到非洲原始部落,影片记录了世界上100多个孩子人生头2000天的成长之旅。
他们是怎么学会说话、学会行走路、如何思考、如何认识情绪,又是如何塑造自己的身份的,步一步成为自己的。
虽然已经养过一个娃了,但片中的很多内容还是很颠覆我的认知的。
比如:
每个婴儿的哭声竟然都是带有口音的。
要不要给孩子说“宝妈腔”?
婴儿说出的第一个词是妈妈,但竟然不是因为爱?
爱穿裙子的男孩是性别认知障碍吗?
日本的家长为何要“吓哭”孩子?
看完这部纪录片,米粒妈最大的感触就是: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不假!
经过2000天,也就五年的时间,人类幼崽从无助的新生儿,成长为地球上最有能力的生物。
这其中到底藏着多少不得了的成长秘密,跟米粒妈一起,去影片中了解一下吧。
关于性别认知
片中有个叫基兰的3岁男孩,决定穿公主裙和蝴蝶结皮鞋去上戏剧课。
虽然在刻板印象中,男孩应该喜欢超级英雄、汽车、奥特曼、恐龙。而裙子、洋娃娃是女孩的专利。
当家中的男孩突然喜欢穿裙子,爸爸妈妈可能会焦虑:是不是孩子有性别认知障碍,或者其他问题,需不需要赶快的纠正一下。
这部纪录片就告诉大家:在这个年龄,孩子还无法理解性别的概念。
对他们来说,性别就像身上的衣服一样,可以随时更换,上一秒,我想当一个穿着公主裙的女孩,明天,可能我就是蝙蝠侠,或者穿着亮片夹克的rocker了。
大部分孩子到了4岁,才开始理解自己的性别。
不少家长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原来两小无猜的男孩和女孩,突然就加入了不容的阵营,开始势不两立起来。
其实除了性别认知,3岁以前的孩子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还处于平行游戏期,就是各玩各的;4岁之后,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开始积极的寻找自己的玩伴,进入合作游戏的阶段。不过分组拉战队也不让人省心。
不管是“性别区分不明”还是“排斥异性”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都是孩子们在一步一步的认识自己,并且成为自己的过程。
关于情绪过山车
上一秒孩子高兴的搭着积木,突然积木倒塌了,孩子的小心灵顿时收到了暴击,开始躺在地上嚎啕大哭,撒泼打滚。
这样的场景,养过娃的妈妈们估计早已见怪不怪了,米粒两三岁的时候,类似的场景,每天都要在我家上演好几出。
高兴和难过转瞬即逝,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不停的在兴奋和绝望之间穿梭。
新手爸妈常发出这样的疑问:会不会是我家娃太脆弱?情绪管理能力太差?
看完纪录片,爸爸妈妈们就会发现:原来全世界的娃都是一样的!
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情感混乱的高峰期。
虽然他们看起来已经是个大宝宝了,可是还没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更谈不上控制了。他们分不清沮丧、难怪、窘迫、紧张、嫉妒,总之,这些情绪都让我非常难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学会更多的语言,也逐渐认识和区分自己的各种情绪。
通过一次一次的开心、崩溃、悲伤、挫折、嫉妒,他们感受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克服和控制。
控制自己的情感,就能帮助他们面对人生中的所有挑战。
而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温柔的陪伴和鼓励。
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语言能帮助我们理解情感。
科学家们表示,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是孩子们走出可怕两岁的一种方法。
当孩子们学会表达情感的词汇越多,他们就越有能力应付各种困难的情景。
关于兴趣
小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会有一个时期对某种事物特别迷恋。
比如米粒小时候,也一度沉迷恐龙和各种车辆无法自拔。
看他天天投入钻研的劲头,米粒妈甚至还以为他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最终成为考古学教授。
不过,纪录片告诉大家:你想多了!
一般来说,孩子的这些兴趣通常也持续不了多久。米粒上学之后,对恐龙明显没有那么热爱了。
而且,目前没有什么可靠的科学研究能够证明儿时的兴趣对我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影响。
不过就算爱好持续时间不久也没有关系,它的作用是帮助孩子们发现自我,发现那些让他们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
这些都是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认知的阶段。
关于语言
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就带着口音,你敢相信吗?
我们原本以为世界上所有婴儿的哭声都是一样的,看完这部纪录片,米粒妈才知道,其实出生才几秒钟的宝宝,哭声已经有口音了。
这是因为,妈妈的语言课程早在子宫里就开始了。所以当宝宝出生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在语言环境中熏陶了好几个月了。
研究人员就发现,世界各地孩子的哭声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即使是哭声,他们也在模仿妈妈的音调和节奏。
很快,小宝宝们就开始学说话了。从哼哼唧唧,到牙牙学语,再到有节奏的重复语音,直到,真正说出人生的第一个词:妈妈!
妈妈,是全世界语言中,唯一共有的词。
但这真不是因为爱。完全是因为这个词最简单,最容易发音。
看到这,估计大家都跟米粒妈一样,小失望了一下。
全世界的父母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一种特别的说话方式——父母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宝妈腔”。
曾经有观念认为父母语对孩子语言发展不利,比如会延缓孩子说话的进度。但是,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
全世界有七千多种语言,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这么跟孩子说话,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父母语能够夸大和强调构成词语的单个语音,这些能够帮助孩子听到词语是怎么组合的。这能帮助他们更快的掌握词汇。
到两岁时,经常听父母语的孩子掌握的词汇是听正常语言的孩子的两倍。
是不是有点颠覆认知了。
而且,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是在出生的头5年,随着年龄逐渐长大,他们轻松学会一门语言的能力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米粒妈一直强调英语启蒙要从出生就开始。让孩子轻松自如的习得一门语言的时间真的很紧迫呀!
到了7岁,这项天赋就会完全消失。
所以,很多成年后才开始学英语的人,虽然在英语国家生活了好多年,还是带着口音。
除了这些全世界孩子都相似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孩子,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方式。有些真的让人意想不到!
比如,在日本有一项传统的活动叫婴儿啼哭大赛,他们通过这仪式将婴儿介绍给神明。
参加比赛的人深信这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所以孩子哭得越厉害越好。
真的不怕留下心理阴影吗?
巴瑶的孩子,跳进水里就能自学游泳。
家就建在水中,不会游泳,连找小朋友玩都不行。所以,这个3岁的孩子,鼓起勇气,纵身一跃。
别说没人教了,连浅水区都没有,米粒妈心还悬着呢,小孩子扑棱了几下,就自学成才了。
不仅如此,小小年纪就得出海捕鱼捞虾,准备晚餐,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能够帮大人准备晚餐,说明他们已经社群中拥有了自己的位置。
非洲原始部落里的孩子,没有什么幼小衔接班,生存第一课就是打猎!
小小年纪就拿着弓箭,有模有样的跟在大孩子后面,这也太硬核了。
在日本有一种传统“人生第一次做家务”,他们认为这是孩子迈向独立的第一步。
3岁大的日本小朋友独自出门,自己过马路,走隧道,自己找路,
蒙古男孩四岁就开始学着劈柴,骑驯鹿。
游牧民族的哈图人,四岁的孩子就能合作上山取雪。
米粒这么大的时候,还在学系鞋带呢。
片中的这个场景让米粒妈印象深刻。
孩子们一边尖叫一边用不同的语言说着:不!
无论英语、日语、印度语、尼泊尔语还是斯瓦西里语,他们都在表达一个情绪:这样不对!
咳咳!可怕的两岁来了。
在那以前,他们认为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是一体的。
比如,小孩子看镜子的时候,以为里面是别的宝宝。
当他开始认出镜中的自己时,当他们开始意识到“我”,看见了别人,也意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世界。
其实,人生的头五年,就是认识自己,建立自我的过程。
英国有句谚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意思就是,透过一个孩子幼年时的状态就可以窥见他成年后几十年人生的大概。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这可是有科学依据的。
1980年,伦敦的科学家做了一个长达23年的实验。他们找来1000个3岁的儿童进行测试观察,然后按照个性给他们分了类。
23年后,也就是孩子26岁时的时候,科学家再次对他们进行了性格测试。结果发现:他们的性格跟23年前几乎一模一样。
也印证了“三岁看大”这句俗语。
不过,米粒妈觉得,“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并不是在判定孩子,而是在提醒身为家长的我们。
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
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每个孩子出生前都是一张空白的纸,他的人生画卷要如何展开,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起笔。
作为父母的我们,就是这个最初的执笔人。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
不妨把这部纪录片作为家长指导手册,一起去学习,怎么做最好的父母,给孩子更好的影响。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英文和数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