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还是很有文化的,部署2021年工作,竟然挺“打油”的。
不信,你听我说——
体育课程要上好,
每天跑步少不了;
校园欺凌专项治,
小霸王们逃不了;
心理健康监测好,
积极疏导抛烦恼;
小学作业不出门,
随堂作业校园内;
初中作业不超纲,
高中作业不越界;
孩子要把觉睡好,
睡眠考核少不了;
禁止手机进课堂,
你好我好大家好!
好吧,我编不下去了,以下是配套内容:
围绕2021年工作重点,教育部提出:
把体育工作与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开展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
研究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常态化监测机制;
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
确保孩子们睡眠充足,对学校监测考核;
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
对广大家长关注的作业问题,提炼十分到位:
小学不出门,初中不超纲,高中不越界。
我的问题来了:不超纲和不越界有啥区别吗?
超纲与否,从目前来看,主要问题不在学校,而在于家长和各种培训班。
各种辅导班为了给学生提分数,存在“超纲教学”现象。很多辅导班的学生,趁着初一课程相对简单,迅速学完,开始上初二的内容;初二学初三、初三学初四,以此类推。
管理部门对此无能为力。
初中,面临中考压力;高中更不用说。所以对多数初、高中生家长而言,与其在乎越界不越界、超纲不超纲,不如关心一下孩子的体质。
小学作业能不能做到“不出校门”,家长关注度更高。
原因很简单,一般而言,小学生的成绩,还没“定型”;小学成绩好,上了中学,未必还能那么好。
家长对成绩的关注度,相比中学要低一些;这就让“小学作业不出校门”,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很多家长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些老师,对作业、测验,如此执着呢?少点作业不行吗?
行。只要你不再关心成绩。
有经验的老师,如果从成绩的角度考虑,一定不会放弃作业和测验的。
有的老师,上课方式很另类,基本不讲,学生自学、预习为主,在课堂上只干一件事:提问和测验。
话说这算不算磨洋工?
残酷的事实是,这样的老师,学生成绩反倒较好。
还有没有天理了?
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反复提问、测验,是提高记忆效果的不二法门。
关键在于两个字:反复。
记忆是需要重复的。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作业是什么东西呢?作业就是一种重复。当然,要掌握好度,过度了不好;机械的重复,当然也不好。
这就是为什么越有经验的老师,越放不下作业和测试的根本原因。
因为效果好啊!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合理重复的作业和测试,效果很好,但学校又严格执行“作业不出校门”,家长该如何指导孩子合理重复、有效记忆?
首要的前提,是避免加重学生作业负担,学会用最科学、最省力的办法,让孩子进行记忆、重复。
其实答案已经告诉你了:
科学的重复,是关键。
第一,保持间隔。比如,数学做30分钟,再做30分钟语文。两科反差越大,效果越好。
第二,提问啊,都跟你说了嘛。尤其是文科类课程,晚上孩子回到家,问问他:
“爸爸刚看完《甄嬛传》(瞧你这出息),请教一下,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
如果孩子嘲笑你,那就对了。
或者——
“爸爸刚看完《潜伏》,请教儿子,国共合作有几次?都怎么回事?”
第三,针对一个点深入钻研,由点及面地记忆。
比如,从芈月这个人物,和孩子谈到秦国、秦朝、秦始皇、陈胜吴广……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功底。
你可以告诉孩子这个方法:
顺着课本一课一课复习,不如找一个点,比如“工业革命”,把这个点涉及到的所有内容,都捋一遍。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人生是一场修行》《乔布斯告诉中国》《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