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减负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很多人纠结不已的问题,从过去的一些减负措施来看,尽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始终未能很好解决,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的态度一直是坚持不懈去不断去改进。
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一次会议上讲:要对各学段作业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
这一要求的提出无疑会让很多家长尤其是广大的苦恼于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们长舒了一口气。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很多因为家长辅导孩子作业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悲喜剧。
如果孩子们的作业能够在学校里完成,能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完成,那么孩子们的学校学习无疑会得到及时有效地提高。一方面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效率相对在家会更高,另一方面则是老师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肯定会比家长们更加有效。
如此一来等到学生放学之后就会有更多时间进行运动、阅读以及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一些补充拓展学习即可。
而对于初中的“超纲作业”进行限制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是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利于孩子中考表现。但是大家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没——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超纲学习为了提高区分度就使得考试变得越来越难了,而考试越来越难又更进一步加剧了超纲学……
所以一旦全面控制住超纲学如此才能够更好地降低考试的难度。
关键问题其实孩子与“超纲”的范围真的是太大了,而且超纲学的本身对很多学生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也是加重负担的很关键影响因素。
但是这项要求在落实中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著名的教学学者熊丙奇就表示“小学作业不出门,说好说,做难做。”
他提到如果学校真的这么做了,一方面会导致很多家长不满,例如会质疑学校不布置作业是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作业少了就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而“成绩”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本人,也包括了教师考核、奖励等等,所以依旧会有老师坚持布置作业的。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学校减少了作业量,“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家长会给学生找作业做,送学生去培训机构,于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焦虑增重”。
但是很多家长还是认为固然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只要能够严格落实,那么对孩子们的减负还是会有积极意义的。
就比如熊丙奇提到的“去培训机构”这个问题,这个一个个人行为,学校减负不减负真的会影响到家长给不给孩子报班吗?
表面上看如果学校的学业负担重了之后家长就不会给孩子报了,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以很多学业负担很重的初中生为例,他们每天学习到深夜,负担不可谓不重,但是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还是会坚持去上辅导班的……
如果减负只是为了给这部分学生减负,那么除非把孩子们24小时都关在学校里,否则你是永远不可能通过外部的影响去给这部分孩子减负成功的……
我认为这种说法还是挺有道理的。
很多时候我们被“努力学习”给误导了——在教育焦虑的影响下使得太多的人过于关注学习的“量”的问题,即总是认为多学、多做才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不可否认,多上课、多做题、多背多记以及多考试等等在小学、初中这两个阶段的大多数学生来说的确有提高成绩的明显作用。
但也正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这样的简单粗暴方式错过了对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培养,错过了对他们学习能力以及习惯的养成,更为严重的是耽误了很多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在这点上很多人竟然一直坚持认为去学一些更难的课、做一些更难的题就是在培养思维能力……
所以我认为减少作业是对的,但是减少作业是不够的,少量的作业、优质的作业应该是可以既能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还能够通过完成这些作业给学生们带来一些积极引导性的思维训练。
学校教育应该有“边界”,不能无限替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授之以渔 而非授之以鱼。
大量的作业表面上看是能够提高成绩的,但是背后往往是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耽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影响学生思维训练为代价的。
所以只是减少作业量还不够,还应该注重提高布置的作业质量。
实际上书面作业可以少布置点,比如各种抄写、习题集、试卷等等,非书面的一些诸如分析、梳理、思考、观察等等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您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