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鸡娃?
百度百科里面是这样说的:鸡娃,网络名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初读这个词条,我似乎感觉到了淡淡的嘲讽和不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错,“虎妈”、“狼爸”虽然不精准但这么说也不是不可以。后来想通了,问题出在“鸡血”这两字上。
打鸡血来源:鸡血疗法流行于1967年的一种保健术。前后历时大约10个月左右。各地流行(从大都市到穷乡僻壤)的起讫和流行的具体时间、长度略有不同。方法是抽取小公鸡(也有说4斤以上重的纯种白色“来航鸡”最好)的鸡血几十到100毫升,注射进人体,每周一次。
相关传说:据传,这是1965年流行于某省“上层社会”一种的时髦。其“缘起”是,某国民党“中将”军医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判了死刑,行刑前献出这个“秘方”以求自保。称,其疗效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治愈百病;在台湾的蒋介石就靠鸡血活着。不但当地行政首长依法办理,还有一帮效仿的下属。文革中该首长被批斗,在催逼追问下坦白了打鸡血的事情。于是被当作“延年益寿,抢班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深揭狠批,并印上传单,广为流传。造成了打鸡血的大流行。
当然,现在科学证明所谓的“打鸡血”是一种无稽之谈,根本谈不上“科学性”。
为什么鸡娃越来越火
鸡娃是一件痛苦的事,这意味着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但即使花费如此巨大,谁也不能保证这个孩子就一定能成才。同时,这样的服务学校不提供、机构不提供,只有靠家长自己学习领悟,这就是“鸡娃先自鸡”的由来。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家长养娃有2个策略,一个是老鹰策略,就是鸡娃。另一个是鸽子策略,就是放养娃。
一开始所有的娃都是放养娃,当中间出现一个鸡娃的时候,他的收益是巨大的,但这样就会导致有更多的鸡娃出现,当所有的家长都是老鹰策略的时候,就没有人再敢去使用鸽子策略,也就是达到纳什均衡。
但均衡很快又会被打破,因为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强化老鹰策略,甚至是战斗机策略,来获得微小的竞争优势,但边际效应递减,获得90分的投入是获得80分的10倍,获得95分的投入又是获得90分的10倍,获得97分的投入又是获得95分的10倍。
……
前几天,储殷教授的一篇演讲火了,题目是《别再鼓吹快乐教育了,应试教育才是目前最大的公平!》。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50%的中考升学率为了什么?“奶嘴乐计划”又是什么?鸡娃家长可能不懂,但他们一定抱着一个淳朴而坚定的目标:让娃上一所好大学。因为这是很多80后父母的人生经验之一——读书改变命运。
JW一方面鼓吹“快乐教育”各种摇号,各种限制,希望家长能够摆脱老鹰策略,让教育回归常态。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更何况高考之后还有就业,就业之后还有残酷的社会现实。
本质上,人类的演化史就是竞争史,智人是通过无数场残酷的生命竞争才走到今天的,竞争是牢牢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
这不是我的一家之言,推荐大家一本书叫做《爱,金钱与孩子》
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教我们什么样的育儿方法更有效。
它是两个经济学家经过了长年的研究之后,给我们剖析了为什么现在鸡娃的父母变得越来越多。
其中的结论是:如果社会上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收入水平;同时社会上提供的教育资源是不平等的,家长就必然而然会选择鸡娃。
所以,鸡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仍将是一种社会常态。
鸡娃有没有科学的方法
我相信有,这也是我开这个公众号的初心。
那什么是鸡娃的科学方法呢?
盖兆泉老师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 是鸡娃届的理论经典,被无数走原版路线的家长奉为圭臬。其中有句话是经典中的经典。
“脑中有理论,心中有目标,手中有资源,脚下有路线”
但这只是原版路线的指导思想,放到鸡娃这个整体项目上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意思。
当年,美国有一个华裔女性叫蔡美儿,写了一本书叫《虎妈战歌》,一时间“虎妈”一词火遍海内外。
作者蔡美儿(Amy Chua)蔡美儿,美国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华裔学者。她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
《虎妈战歌》里也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
“一开始,就不给孩子不努力的选项。”
当然,这本书争议是巨大的,十年之后的今天还经常看到批判它的檄文。
与虎妈不同,2020年一位海淀妈妈的《上岸》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上岸》主要讲的是海淀花生妈妈,带着她儿子花生小升初上岸重点学校的闯关过程,从一开始的被动等待划片的无奈,到最终主动出击考上目标校。
里面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
不要做孩子的监工,要做孩子的教练。
我见过信奉“棍棒之下出学霸”虎爸,其“凶狠”程度蔡美儿都会自愧不如。身边幼儿园就开始考KET,一年级就开始考PET的牛娃也大有人在。
每年花几十万在孩子教育上,结果娃仍然垫底的有。一分钱不花,自学成才的自驱动的牛娃也有。有小学成绩非常好,初中抑郁休学的。也有一路开挂,清北斯坦福的。
我自己也在养娃,但在鸡娃这件事上,我没有成熟的答案。可以查到教育理论是落后的,而且鸡娃是JW不提倡的。
翻看前辈的经验,海淀自媒体妈妈们先不说割不割韭菜,都会面临一个“样本量太小”的问题,教育是个个性化的问题,“一个娃一个鸡法。”
但是,我认为以下几点应该成为“鸡娃人”的共识:
1、相比学习成绩,娃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2、永远不要用“天赋差”、“脑子不行”来否定孩子。
3、鸡娃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并非花钱上辅导班买个心安那样简单。
4、鸡娃先自鸡,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5、不打骂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