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育部出了个新规:小学作业不出校门。
澎湃新闻的记者和好几个家长来问我,对这件事怎么看?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规定是新规吗?花生读小学的时候,不就有了吗?
再一想,原先的规定是:不给1-3年级的孩子留回家作业。
花生当时在海淀的一个区重点公立小学,作业真心少,即使到了四年级,也是如此。
经常是,回到家写了半个小时,就和我说:妈妈,作业写完了,我下去玩会儿。
而且,假期作业也特别人性。
语文:看课外书,去博物馆;
数学:玩数独游戏,玩24点,阅读数学读物;
英语:看绘本,看英文电影;
最最多也就是这几个科目做张手抄报。
(花生三年级的寒假作业)
到了四年级以后,才有了背古诗词、做运算题、背单词练听说等真正的作业,然而也是少得可怜。
(花生五年级的寒假作业)
那时候,就有家长或朋友问过我:学校作业这么少,你怎么看?
经过艰难的小升初,又即将面对残酷的中考,我对教育的认知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也有了一定的沉淀。
然而,对“小学作业布置很少”或是“小学作业不出校门”(其实也是作业少,除非是留堂)的答案却神奇地一致:对于我家,还挺好的。
而且,我这个答案又和很多海淀妈妈也神奇地一致。
澎湃新闻的记者也对我说:对于这个新规,北京家长特别是海淀家长都特别欢迎。
然而,除了海淀的家长,其他家长撕裂了,分成了对立的两个阵营。
欢迎派
欢迎派,欢迎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看到这条留言我都要哭了,真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呀)
另一个是课后作业,让家长负担太重:
质疑派
在非官方的留言下,我看到了更多的质疑派,质疑的理由只有一个:孩子要面对的挑战逃无可逃,一刀切的课内减负其实给家长课外增负。
看上去,我和很多海淀家长属于欢迎派,但是我们欢迎的理由却很清奇,甚至可以说是奇葩——
因为,我们欢迎的理由,正是质疑派反对的理由。
正是因为,我们清楚孩子面对的挑战逃无可逃,所以校内减负正好方便我们校外鸡娃,因材施教。
(澎湃记者和我的对话)
当时花生小升初,我就特别感谢学校作业少,不然我们怎么可能有时间在课外学这学那。
即使没有小升初,我也很感谢学校作业少,因为我后来辞了职,有着大把时间和精力去陪伴花生,不鸡学科也可以鸡体育鸡艺术鸡素质。就是陪他纯玩,也是极好的。
(学校作业不出门,我们就能出门了)
即使是我辞职前,我也很感谢学校作业少,因为学校里就有很多课后俱乐部和兴趣小组,比如航模、海模、小主播、足球、篮球、轮滑、乐高、机器人、美术、管乐……总有近30样吧,价格和校外机构比起来太低太低。最妙的是,家长也不用3点就早早地去接孩子。
在那些作业比较多的小学,海淀妈妈的任务就多了一项,在小升初关键阶段,还得向老师提出申请免做作业,或者干脆请病假一请好几个月——学校学的和小升初要考的并没多少联系。特别是那些想通过艺术体育特长升学的,需要更多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
我真的很庆幸花生的学校作业少,否则真要请假或不做作业,即使我能厚起脸皮花生也不干呀——他的班主任真的对他特别好。
一刀切的减负,难不倒拥有资源和科学方法论的家长,为难的只能是缺乏资源的家长……
对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缺乏资源、能力有限的家长,如果,学校在各项减负规定下,还能变着法儿玩文字游戏:没有“作业”只有“选做”或“自愿”,没有“考试”只有“练习”或“检测”,不得不说,还算得上负责了。
毕竟,少改点作业少批点卷子少承担点“违规”的风险,老师会轻松许多。
所以,对“小学作业不出校门”这件事,欢迎还是反对并不重要,更关键的是,在欢迎亦或反对的表象下,现实中人们到底是怎么做的。
很多海淀家长(必须承认也包括我),心里真的想让孩子少做点作业多玩玩,但是身体还是很诚实,默默地又掏钱给孩子报了个班,买了几份真题卷。
这就像,减负还是增负并不重要,更关键的是,“游戏规则”有没有发生变化:
优质教育资源是不是不稀缺了?
中考和高考是不是不看成绩了?
用人单位是不是不看学历只看人品和能力了?
规定是规定,现实是现实。
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
理想是:孩子都能快乐成长,个个都能享受优质教育,成年后也拥有快乐的选择权。
现实是:2020年,不管是上海、北京还是杭州,学区房基本都是20%以上的跳涨。
现实还是,今天朋友圈的一篇转发:
我们当然喜欢理想,但是,我们首先得在现实中生存。
我们当然要追求理想,但是,我们首先得把现实中的小事一样样做好,包括作业这件“小事”。让学校的归学校,其实,也是让家庭的归家庭。
就像作家加缪所说: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