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一位初中班主任聊天。我问问他班级里的孩子怎么样,有没有遇到特别调皮的学生?
他和我聊了很多学生的故事,而那些故事最终都汇总到一条线上:那就是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缺位得太严重,以至于把老师当成救命稻草告诉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然后自己转身跑得远远的。
也许是父母曾经尝试过,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磨孩子,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父母本身就不够完美,甚至很多父母本身的学历就不高,也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的“父母上岗前辅导班”,因此可想而知在育儿的过程中,他们将经历怎样的挑战。
大多数的父母,依然员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沿用着他们父母的经验,用30年前的培养经验教导现在的孩子,如何在30年后的社会取得竞争优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实际上起的是反作用。
前几天晚上读樊登老师的书《读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算是补课。这本书以前大致翻过,但是却没给自己留下太多的印象。一方面是读的不认真,另一方面是没有精力,因此无法产生共鸣。
当我们被孩子气到内伤的时候,我们要去反思,也许我们把时间精力都用错了地方。
当我们缺乏耐心甚至朝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也许背后隐藏着推卸责任、划清界限的隐喻。序言中有句话说的很扎心:“孩子们很可怜,但他们在不断的适应这些奇怪的家长。”
几乎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乖巧、不惹麻烦,不要烦自己,不要出现任何意外以及预想不到的情绪问题。家长们似乎想找到一个清晰的答案,来应对所有的孩子成长问题,当他们经过多年努力,不得不面对失败的时候,只能转向老师,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并且不顾救命稻草的请求给予支持和配合,而是丢下一句“老师,我太忙了,孩子就交给你了,我放心”就溜之大吉了。
寄宿制学校的很多学生都面临这个现状,特别是父母离异的情况,孩子像一个没有人要多的物品,在哪一方那里都觉得碍眼。
这位班主任就和我说,他班级就有这种情况,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新家庭,孩子虽然被判给父亲,但父亲把他丢给爷爷,不管不问,连家长会都是爷爷来的,母亲虽然也有了新家庭,但好歹还算尽责,也来过学校,问过孩子的情况,只不过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再去顾着这个孩子。父亲角色的长期缺失,对这个孩子的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无法预测,但想来情况肯定不那么乐观。
听他说完,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
除了家庭不完整带来的伤害,有些父母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方式也会遇到问题。
这位班主任和我说,前两周有一个妈妈给他打电话说孩子周六起不来,原本应该写作业的时间被他用来睡懒觉,这个妈妈实在找不到办法,打电话给班主任求助。
班主任有的时候也挺无奈。正是由于很多孩子抓住了家长宠爱的特点,导致了家长很容易被孩子所引导,屈从于孩子的意见,而不是他们去引导孩子。
班主任及时给出了很多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家长执行不到位,甚至并不采纳班主任的意见,从而严重地削弱了引导孩子的效果。
记得以前开家长会,班主任总是被一些家长围住,纷纷请教各类问题,但也总有个别家长嫌班主任开班会的时间长,自己太忙,忍不住抱怨,要提前离场。
可惜的是很多事情是不可逆的,如果我们现在缺失了陪伴和引导孩子的时间,在未来自己不忙的时候,没有办法返回到过去,再去修正自己的做法。
我和班主任说,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孩子就像是一部手机,父母给孩子装的是操作系统,老师最多只能安装一些APP,帮助孩子做一些优化,提供一些方法。如果手机的操纵系统装得不好,我们不能责怪APP不努力。
如果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推给老师,那就有点像自己给手机安装了一个不靠谱、不稳定的系统,却希望在系统上安装几个APP就能优化系统的底层代码,而自己却不去优化这个操作系统,不给系统升级、打补丁。
每一个老师接触孩子的时间都远远低于家长。学校的环境再好,也抵消不了家庭的软硬件影响。
只有家长重视并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实践,再辅以老师的用心栽培和孩子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机会让孩子的未来向着自己热爱的方向前进。
教育的根部位置在家庭,家长是土壤,老师是园丁,社会的外部环境是天气变化。一颗小树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在这个复杂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其的成长方向、成长状态和成长速度。
父母的自我修养,是孩子的底层成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