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万大学生送外卖揭露潜规则:学习改变命运,却不容易挣到钱

文|萧萧

天蝎女,天生小腹黑,小孤傲。

犯过职场、情场上的所有小禁忌。

混迹于情场、职场这个妖魔试炼场,

除了胆大,心细,还要有些小手段。

正文

211名校北京林业大学化工专业毕业的张进,2019年跳槽做一名基层快递员。他的做法让家人十分不理解。

名校毕业生当快递小哥,高学历人才做底层工作,这的确有些颠覆人们的认知。

而根据外卖平台的数据,目前在中国拥有超700万外卖小哥,其中研究生硕士学历以上的人占比1%,有7万研究生,大专以上的大学生学历占比14%,超过90万大学生送外卖,如果包括研究生那就是大专以上的人共有105万大学生送外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到这个数字,很多网友也是不理解。

对此,有人说,“高学历送外卖,只看钱、不看前途”,也有人说“职业无贵贱”。

这些研究生外卖员为何选择送外卖,我想无非主动和被动选择两方面。

主动选择是一种生活态度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疑惑,万不得已,为什么要主动选择送外卖?

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眼光和格局,很多人是愿意从底层工作做起,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

比如看到过一个大学毕业生卖煎饼的新闻。

湖北的大学生魏鹏涛,在南京读大学期间,就一直兼职积攒社会经验。毕业后他回母校创业卖煎饼,看起来并不高大上,非常接地气,但他认为只要有想法行行都能出状元,小店才开4个月,营业额非常可观。但他还有更高的追求,希望是打造高校“煎饼联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就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些人群在高校创业群体里还很常见。

2020年双创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群体持续壮大,2019年创业的大学生达741000人,较2018年增长9%。

而如今,随着外卖行业的发展,送外卖也成了“灵活用工、灵活就业”的代名词,也是劳动力的分时共享理念,所以不是人们认为的底层掉价的工作。

另一方面,外卖员的高收入,确实能作为一些人生活的补充。

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外卖小哥一天就就赚了721.40元,一天跑了70单。

看看他之前的几个月表现,当月收入都超过两万二千元,比普通的坐班做、蓝领要高很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这可能是个例,但是不否认,很多人把外卖这个职业当成自己的兼职,赚取生活费,外卖小哥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是一个人人生经验的补充,他人也无可厚非。

而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利用业余时间赚一些零花钱,和我们讨论高学历就必须是高收入比起来,还为时尚早。

被动选择是人生担当

吉林延边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谭超,今年34岁。被称为中国学历最高的快递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03年,他就读于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本科。连续4年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失利后,从2010年开始,他就靠在校园送快递包裹赚钱支持自己读书。

对于做快递员的原因,谭超曾多次向媒体解释,“是养家糊口的压力”。

此前,他还做过擦玻璃、房产中介、收报纸收瓶子和保安等工作。谭超意识到,他成了社会链条里最脆弱的那一个平衡:

“哪行哪业都不是那么容易插手进去的,尤其一个没有任何人脉和背景的应届毕业生。”

有媒体采访时问她,怎么看“博士”和“快递哥”身份不匹配的质疑,有什么新的想法?

谭超说,我的想法没有改变。快递并不是我喜欢去做的,确实是为了赚钱养家。现在我每个月需要还房贷,员工工资要支付,还有6个月大的儿子需要养活,这都是很现实的压力。“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啊,你没钱不得想尽一切办法去赚吗?还有工夫管你是不是博士吗?

谭超说,自己做快递工作的每月收入,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大学老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调查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这就意味着,2020年叠加的874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完全落实,就又有900多万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这是多么大的竞争压力?

其实在看完谭超的故事后,我并没有为他博士毕业做快递工作而感到惋惜,只感受到分量很重的两个字——担当。

还有一个故事。

上海的丁阿婆,她有个48岁的儿子,大学就读于同济大学,硕士于滑铁卢大学毕业。

丁阿婆本应颐养天年之际,可她的儿子大卫,从2012年回国之后就再也没有工作过,每天宅在家中,颠倒日夜,吃喝玩乐。

更让人气愤的是,48岁的大男人,竟然还要搜刮82岁老母亲每个月仅有的3500块退休金。

丁阿婆前两年检查出了“尿毒症”,每个月吃药就要花去2000来块,剩下的1000多怎么养得起自己与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比这两个故事,不得不让人深思。

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不就是应该让人拥有正确的三观,使人生活的更好,使受教育的人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嘛。

所以,我们不仅要为高学历研究生选择外卖行业鼓掌,而且要为给他们鼓劲儿。

学习是让你拥有更多选择机会

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吗?

在以前的时代,学习是一个迅速改变人们命运的手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改变命运的作用似乎被弱化。

早在1998年,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率在4%左右,这个4%还包括了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全部算进去加起来18岁到22岁的青年里能够上大学的,100个人里只有4个人。

在1998年以前,大学录取率低,毕业生包分配,也就是说,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随着大学的扩招,更多人加入到大学受教育队伍中来,国家无力承担毕业分配的压力,自主择业变为主流。

其实在国家政策的初衷,就是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人才市场并不可能接纳如此多的毕业生。

这就导致就业压力的产生。

而在很多人质疑学历那么高有什么用时,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背后的内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年前,有一篇名为《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的文章刷屏。

一个读者留言说,几年前她在电子元件工厂做外贸员,经常与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打交道。

他们大多很年轻,有的刚满18岁,每天站在流水线前干着相同的工作,从早8点到晚8点。

被问到“为什么在本该上学的年龄出来打工”,除去一部分人是因为家境贫寒,出于无奈需要贴补家用,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上学太痛苦,不如打工赚钱来得容易。

在一个问题下,题主的两个朋友:

一个因为不愿意背一本20页的手册放弃6000左右的销售工作,改去做月收入2000左右的服务员。

另一个宁愿打游戏脏话游戏术语满天飞,也不愿意去图书馆丰富人生。

他疑惑,“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这问题的答案,有无奈,也有反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故事的结局我们没有看到,但是可以预见,能背20页手册的人、去图书馆看书的人,和月入2000的服务员、整日打游戏浑浑噩噩的人,人生从此会走向分水岭。

外交部长王毅,曾经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在其他工友打牌、聊天的时候,王毅独自点着阴暗的灯,学习,后来,他参加了第一届高考,在25岁那年考上了大学。

不知道当年那些和他在一起的知青,会不会因为没有坚持学习而后悔?

所以,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不管是研究生送外卖的小哥,还是华尔街金融公司的高管,坚持学习对一个人来说异常重要。

只要有一天你停止了学习,开始安于现状,停止对生活和新事物的思考,就会失去对新环境或新机遇的适应能力,甚至可以说,无法选择,无法抓住新机遇。

因为,这是个体对社会阶层划分、阶层固化的现状之下,自己心急如焚又无从下爪的苍茫与抓瞎。似乎只有学习才是倒逼自己的最后出路,也隐藏着“不是这世界不给我机会,而是我自己没有努力”的心理愧疚感。

作者:萧萧,情感、心理专栏签约作者。不熬鸡汤,只走心。欢迎关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