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问题,说说考研中的“歧视”现象

考研中存在“歧视”现象么?有多严重呢?

今天讨论一下考研中的“歧视”问题,让准备考研和正在备考(复试)中的小伙伴们做到心中有数并早做准备。

问题1:什么是考研中的“歧视”?

在考研过程中,所报考单位因考生的性别、生理缺陷、本科院校等个人属性对考生给予不平等对待,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的行为。

问题2:考研中的“歧视”发生在哪个环节?

首先,报考和初试阶段是不存在“歧视”。只要考生符合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要求就可以自由报考并参加初试。考研的“歧视”发生的主要场景还是在复试和调剂阶段。

复试的面试环节一般是封闭进行且面试考官的打分一般都是按个人主观判断评分执行,那么除了面试现场的表现外,面试老师也会综合去考虑考生的其他因素给出成绩,而这时就可能存在“歧视”了。但其实这个影响不会太大,一方面为保证公平,多数招生单位的面试教师是随机抽调,面试老师可能来不及全面了解考生情况,另外因为参加每场复试的面试教师肯定不是一个人,通常是5人及以上的小组综合来打分。

而在调剂阶段,因为考生可以去放开选择调剂,所以招生单位也被赋予更大的选择和裁量权,面对大量的调剂意愿的考生,很多招生单位会直接在调剂公告中明确表明:“只接受本科211/985院校调剂”、“不接受同等学力调剂”、“不接受跨专业报考调剂”、“只接受英语考生调剂”等等来快速筛选考生,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所有参与方的成本,快速完成工作任务。

问题3:为什么会存在歧视?

考研中的所谓“歧视”可以说一定程度是“正常”且“合理”的,作为一种选拔型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过程必须要在全国数百万计的考生中挑选出最适合科研活动和具备培养潜力哪些人,所以从招生单位的角度出发,择优录取是必须的(其实并不是所有考生都适合去读研,关于什么样的考生适合读研,以后单独写一下),当然这个过程应该一定要保证公平。

而问题是能够交给招生单位去全面、深入地给予每一名考生考查的成本太高了,任何招生单位不可能在这个事情上面投入太多。按现行办法,全国规模的初试+招生单位的复试其实是一个非常兼顾公平、客观又高效的考核选拔方式。所以,所谓来自招生单位的“歧视”一定不会是只是在针对单一个人,“歧视”对象一定是一类人,如被打上了“本科非985”、“本科非211”、“跨专业报考”等等这些标签的考生。而且越是顶尖招生单位、越是需要“剃掉”人数太多的招生单位一定越普遍。

问题4:应该怎样看待可能的“歧视”,我该怎么办?

其实这种歧视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严重,只要招生简章或相关复试公告上公布了的初试、复试工作方案、总成绩计算方法,所有招生单位都会去严格的执行,没有招生单位胆敢公然变换游戏规则。“歧视”不是我们通常上认为的不公平或不公正对待考生,这只是招生单位为提高选拔效率的必然选择。如果你在考研过程中发现存在某种“暗箱”操作是完全可以向该招生单位主管部门甚至更高一层教育主管部门举报,比如:公然违背教育部的“择优录取”原则,排除掉总成绩高的考生,而去录取总成绩低的考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的是“游戏规则”是什么,要研究清楚招生单位的总成绩计算方法,一般招生单位的总成绩都是用不同比例的初试成绩 和 复试成绩 加和的方法得出总成绩,只要你的初试成绩足够高,复试成绩即使是稍弱也不会严重影响到最后的总成绩。

打铁还是需要自身硬,要是知道自己有先天不足那么一定后天多补上来就行了。我身边就有从专科起步,专升本、再考研985、再考博、再出国留学,现在回到985当硕导的例子(以后说说这个人的成长历程,挺有意思也挺励志的)。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

欢迎您点赞,关注本号,更多考研、高校、教育、科研话题持续更新。

关于本文您有任何看法、疑问欢迎留言讨论。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