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青春期的孩子“越管越反”,那是因为你陷入了这三个误区

父母要把握好教育孩子的方向,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引路人,那么危险的青春期也可以变成教导孩子的“黄金修补期”。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实在是哭笑不得。

广东一位12岁的男孩和妈妈吵架后,情绪十分激动,便将自己反锁在房内。

然后想通过模仿电影情节,用床单被罩结节成绳从12楼翻窗下去,来一场“隐秘”的离家出走。

无奈窗帘和床单长度不够,孩子被困在了10楼的空调外机,上下不得。

幸好消防人员赶来,及时救下了小男孩,才没有酿成悲剧。

不仅如此,小男孩还很“任性”,宁愿待在消防局也不愿意回家去。

评论区里,许多父母都深感共鸣。

自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原来那个活泼可爱、听话、事事依赖我们的好孩子变成了浑身是刺的“反叛者”,翅膀硬了的“冒失鬼”,不爱学习的“小混混”。

而在孩子眼里,父母也由原来的偶像变成了专制的“暴君”,爱多管闲事的“唠叨婆”。

同住一屋檐下,所有的冲突越发明显,时不时就会引起一场唇枪舌剑的大战。

不禁让人困惑,青春期的孩子如此叛逆,喜怒无常,父母到底要怎么说,孩子才肯听呢?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敏感又难搞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给我留言说,儿子11岁,正值青春期,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相处。

留言里“小心翼翼”“一不小心惹到”“活得像孙子一样”等词,真的是深刻地验证了这么一句话:

“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而纪录片《成长的秘密生活·最是少年时》,则揭露了孩子青春期时叛逆的“秘密”。

片中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从前的孩子们,在13岁左右才慢慢进入青春期。

但现在的孩子因为饮食条件好,可能9岁就进入了“身体快速发育期”,所以孩子的身体会快速朝着“成人化”去发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矛盾的是,孩子的大脑还没能这么快适应这种身体的成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简而言之,就是“青春期的身体”顶着一个“不成熟的脑袋”。

就好比曾经看过的一个新闻,上海一个14岁男孩因为功课压力大,和父母发生了争吵。

情绪失控后他赌气吞下铅笔芯、胶带等物品,吓得父母赶紧报警送孩子去救治,幸亏结果没有什么大碍。

而青春期的“副作用”也不止于此,孩子会迷恋奇装异服,会想谈恋爱,处处反对父母的行为。

如果父母执意选择硬碰硬,那么只会让孩子“越管越反”,让孩子离父母的心越来越远。

陪伴孩子走过叛逆的青春期

父母要避开这3个误区

父母效能的创始人戈登曾说过:“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不是父母,其实他们深爱着父母,他们叛逆的是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家长们错误的处理方式,才让孩子有了无法控制的逆反心,久而久之变成了真正的刻意反抗。

父母要想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领路人,把孩子叛逆的青春期变成教导孩子成长的黄金修补期,那一定要避开以下3个误区:

误区一:总是唠叨,爱重复好几遍

曾经有一项调查,问青春期的孩子对妈妈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结果70%的孩子都说:“我希望妈妈不要太唠叨。”

很多家长肯定也是很苦恼,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不爱听自己说话,嫌弃自己唠叨,翅膀还没硬就想飞了。

就好比这样的场景,也是屡见不鲜:

周末,孩子在家休息,饭后看电视消遣一会。

妈妈辛辛苦苦地打扫卫生,看着孩子如此悠闲,对学业没有一点紧张感,气不打一处来。

妈妈质问孩子:“你作业完成了吗?还不赶紧多写几张卷子。”

孩子慢悠悠回答:“好,知道了。”

又过了一会:“你还不去写,到时候成绩又下降,小心我揍你。”

孩子有点不开心了:“要去的啦,这再过10分钟就结束了。”

妈妈音量调高,怒目圆睁:“我叫你写作业,你一直拖拖拉拉,一点都不让我省心,我为这个家辛苦操劳……你还这样对我不理不睬。”

孩子听不下去了,气哄哄地丢了遥控器,房间门一关,妄图隔绝妈妈的唠叨与埋怨。

对此,李玫瑾教授在谈及关于抚养青春期孩子时,曾经说过一句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却总是误用了“叨叨不休”的灌输式教育:

把自己真正要讲的内容和许许多多的“抱怨、责备”都夹在一起,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看见,人格也不被尊重。

这样的沟通, 并没有带来彼此想要的和平结果,只会带来更多的失望和亲子纷争。

少一点唠叨、指责,多一点闭嘴和共情,孩子才能把父母的话真正听到心里去。

误区二:喜欢利用家长的权威胁迫孩子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其实是对父母“去权威化”的过程。

在孩子心中,父母的权威感会逐渐下降,他们不肯一味地服从父母的要求,经常会提出质疑和反对。

孩子对父母的角色定位早已发生转变,但往往父母还没能走出“权威型家长”的身份。

看到孩子“反抗”,还是想拿出以前那套强制、严厉的教育方式来管教孩子,结果只会两败俱伤。

所以,父母要学会“示弱”,要懂得以柔克刚,以软着陆的方式托举着孩子成长。

电视剧《小欢喜》中,当区长的父亲季胜利和刚上高中的儿子季杨杨,两人一见面,总是像火星撞地球,一触即发。

季胜利之前因为工作缺席孩子的成长,现在看儿子的言行举止哪里都不顺眼。

而在季杨杨看来,父亲就是故意嫌弃自己,不尊重自己,便次次都想顶嘴。

多次冲突之后,季胜利看着儿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幡然醒悟,不再摆“官架子”,而是愿意陪孩子去体验他最喜欢的赛车,才让这对父子冰释前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诚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的:“对于12岁以后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示弱。”

孩子有时候就是个弹簧,你越是强势他越是拼命反抗,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喜欢和家长对着干。

父母学会示弱,并不是失去了父母的权威,而是一种智慧的后退与跟随。

用柔中带刚的方式与孩子过招,去化解青春期孩子的躁动,去应对孩子们的各种不安分行为。

与此同时,更能在无形之中消除亲子隔阂,拉近亲子关系。

误区三:管得太紧

央视纪录片《镜子》里的家明,是一个刚中考完的学生,他却不愿意再去上学,一直沉迷于网络之中,他还梦想成为一名背包客,浪迹天涯。

家明爸妈怒斥其不懂得珍惜父母的良苦用心,而家明怨恨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亲子冲突愈演愈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直到家明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才揭露了他的真实想法:

“永远都是他们说了算,买衣服鞋子都是他们买,什么都要听他们的,我有时候说都没说完,他们就直接拒绝。

他们永远都觉得我不行。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用着自己认为无比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密不透风的管控、出尔反尔的承诺、被父母忽略真实想法的绝望……

每个青春期叛逆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不肯放手的父母。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走错路,于是每件事都要牢牢把控于手掌之中,但事实是,该孩子撞的南墙一个都不能少,不走不撞,那就没法成长。

心理治疗师李子勋曾说过,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

意思是说,家长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甚至是试错的空间;

但同时还要做到“有求必应”,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向我们求助了,我们应该及时去回应,去帮忙,去成为孩子内心的“安全基地”。

就像伊能静曾经说过的一段话:

“从小到大,儿子小王子问我问题时,我从来不直接给答案,而是给选择的建议,让他思考。

直接给答案,那是我的人生逻辑,我并不想复制一个自己。

而每一个选择的后果他都要自己买单,这是他需要承担的。”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青春期”就是人生中的一道坎,我们可以适当放手,允许孩子去折腾与历练。

也可以在孩子失败或者碰壁的时候,及时给予孩子温情的鼓励和智慧的帮助,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灵无论何时都是和父母贴近的。

作家麦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青春期就是一种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

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

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青春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经历的一场考验和蜕变。

父母要学会倾听,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

父母要学会放手,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才能有奋进的勇气。

所以说,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干涉,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摩擦,多一点沟通。

那么孩子就能在我们的爱与陪伴之中成长为更优秀独立的孩子。

共勉!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