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妈妈深夜痛哭:一直令我骄傲的儿女,竟然先后休学,将我视如仇敌

华夏思源专注做心理学教育10年

累计培训30万名咨询师线上最大的教育平台

作者丨初寂

来源丨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ID:gcocp2014

你觉得一个5岁的孩子,应该快乐成长,还是为考研做准备?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前者,但也有一些父母,已经开始鸡娃了。

前不久,山东济南某考研现场,李女士就带着自己5岁的儿子,顶着天寒地冻冷风吹,在考场外站了一个多小时。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家并没有人在考研,李女士带来儿子来这里,纯粹是为了让儿子提前感受考研的氛围。

她说:“孩子还有16年左右,大概5840天就考研了,提前带过来感受考试氛围,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成长有帮助。”

对此,部分网友表示家长的行为太迷惑、太焦虑了,完全没必要。

孩子才5岁,连一次正规的期末考都没经历,他真的懂考研是什么意思,真的能感受到紧张氛围并自我激励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所成。

可如果过度焦虑,过早给孩子植入“考试”“成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概念,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未免太残忍和可笑了!

可悲的是,现实生活中,焦虑的父母却如韭菜一般,一茬接着一茬地出现。

整天草木皆兵,事事担忧。

据《2018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程度普遍较高,焦虑指数高达67

焦虑之重,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

焦虑,是父母内心的投射

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曾说:“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

当整个社会都充满焦虑气息时,我们身处其中确实很难冷静。但外在的影响只是其一,更多父母的焦虑,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

畅销书《妈妈的悔过书》的作者李柳南校长,曾自认是个提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妈妈。

她把重心都放在两个孩子身上,每天玩命似地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费尽心思为他们选最好的补习班,买最好的讲义,甚至孩子竞选班干部,都会帮着提前一两个月准备演讲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她的鸡血下,儿子成绩全校前三,还是班干部、学生会会长,女儿也就读于知名女校。

孩子如此优秀,李柳南觉得人生幸福极了。

然而好景不长,这两个孩子突然“叛变”了。

他们先后休学,整日关在房间里玩游戏、看电视,甚至李柳南手术住院,他们都不闻不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李柳南伤心欲绝,终于开始反思,开始承认,她所有的焦虑和鸡血,都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她太害怕孩子比不过别人,太想让孩子成功,太享受成功母亲的光环了。

多可笑,父母“病”了,“吃药”的却是孩子。

所以,她的梦碎了。

好在她懂得反思,积极更换养育方式,但也花了很多年,才将亲子关系修复好。

我们都渴望拥有一个完美、优秀的孩子,难以接受孩子的平凡。

因为我们的人生已经定型,成长已经停止,孩子成了那个代替我们前行的人。

如果孩子普通,就意味着我们无能。只有孩子成功了,我们才算“成功”。

我们把内心的恐惧和期望,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不仅对自己缺乏信心,更对孩子缺乏信任,固执地认为:输了起跑线,就输了人生。

所以,我们积极地帮孩子设计人生,害怕孩子出错,孩子的一点小问题,都会引发家庭大地震。

就这样,越焦虑,越害怕;越害怕,越焦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蘸着焦虑的爱,只有伤害没有爱

作家伍绮诗说:“父母越是关心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就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适当的焦虑,可以使人变得上进。过度的焦虑,却易让孩子产生心理窒息,继而“问题”百出。

就像李柳南的两个孩子,为了对抗妈妈的焦虑,变得自暴自弃,叛逆不羁,甚至视她如仇敌。

父母的焦虑,引发了孩子的反控制,最终走向双输的局面。

此外,父母焦虑过度,还会引发孩子的对内攻击。

湖北妇幼保健院曾收治过一名小女孩童童,她虽然才9岁,但睫毛、眉毛都已经没了,头上也秃了两块指甲盖大小的“空地”。

后经医生诊断才得知,童童得的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心理出了问题,睫毛、眉毛和头发都是她自己拔下来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童童妈妈因为担心童童的学习,一口气给她报了6个培优班,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根本没有休息时间。并且,还要求童童每次考试都必须进前三,否则就要接受惩罚。

可童童毕竟只是个几岁的孩子,难以长时间承受妈妈这样的焦虑和高压。所以,她只好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法,来缓解内心的苦痛,以便继续配合妈妈的安排。

连缓解压力都这么懂事,这样的童童实在是令人心疼。

焦虑的是父母,承担结果的却是孩子。也不知她妈妈知道真相后,会作何感想。

心理学上有个亲子关系现象,叫“焦虑传导的倒挂”

正常的亲子关系里,孩子将成长中遇到的难题和焦虑传导给父母,让父母帮忙解决。而“倒挂”则恰恰相反,父母将自己身上的焦虑,传导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来替自己“负重前行”。

可孩子的承受能力毕竟有限,一旦达到阈值,极易被“杀死”。

这也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得空心病,甚至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母的高焦虑,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放下执念,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其实,很多父母也知道过度焦虑于事无补,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缓解这种焦虑,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

「1」调整心态,接受孩子的平凡

路遥曾说:“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

统计学里有个现象叫“均值回归”,大意指高值和低值不会永远持续下去,99%的都会回归均值。

延伸到养育中,亦是如此。

无论我们本身的成就如何,高或是低,孩子都有极大概率成为一个成就不高不低的人。

可很多父母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挤进那小概率的范围内。故而焦虑生,烦恼起。

若能放下高期待,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做好孩子终将平凡的准备,焦虑就会减少很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觉知焦虑,改变灾难化思维模式

焦虑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父母的焦虑,正是对孩子成长及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电视剧《小别离》里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要是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按照这个推算模式走下来,确实有种生死存亡的感觉。

可事实上,这个结果只是生命的一种可能性而已,更多的孩子只要心理健康、积极向上,都不会过得太差。

所以,要想摆脱焦虑,首先要去觉知焦虑,了解自己当下的想法,并辨别它的真实性。

不要因为一点小意外,就无限扩大悲观想象,预测灾难性后果。把“如果……就会……”这类句式,彻底从脑海中去除。

多关注孩子当下取得的进步,少幻想孩子会遇到的困难,理智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就不会陷在焦虑的漩涡里不能自拔。

「3」信任孩子,相信生命的无限潜能

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本身有着向上的动力。

我们最该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允许孩子出错和失败,做一个灯塔式的父母,只负责指明方向,不负责帮孩子掌舵。

孩子的生命力,自会指引他去寻找、去进步。

教育学家陈美龄,一直是个很信任孩子的母亲。当年她大儿子成绩优秀,却不想考美国最好的高中,只想去排名第七但有马术课的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听后没有盲目阻止,反而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是这条路会很难,希望你不要辜负自己的努力。”

她的信任,给了儿子很大鼓励。大儿子最终不负所望,以优异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当孩子得到了足够的信任,内心就会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激励着不断前行。

我们爱孩子,更应把人生的主动权,交给他们。

沿途的风景,比终点的奖杯更重要

豆瓣9.1分动画《心灵奇旅》里,有一个发人深思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条小鱼,它对一条老鱼说:

“我要找他们称之为海洋的东西。”

“海洋?”“你现在就在海洋里啊。”

“这儿?”“这儿是水,我要找的是海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像极了这条小鱼。

明明身在其中,却无心赏景。一心追逐终点的奖杯,却忘了真正的成功,包含了每一个当下,每一种滋味。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世上来,不是让为了让他直奔终点,而是为了和他一起体验成长的每一道风景,感悟人生的奇妙和人情冷暖,最终学会珍惜、感恩和上进。

如果眼里只有终点,一生未免太凄凉。

愿我们都能懂得用爱、用鼓励、用信任、用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长,成为孩子安心的港湾。

允许孩子慢一点,孩子反而能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 The End -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