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用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祖国的下一代,用辛劳的双手播撒希望的种子,在他们眼里,教书育人这项工作伟大且光荣,而他们就是老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在教导我们应该敬重老师,将其当作父亲一样看待,内心也要时刻怀着敬畏之心。由韩愈撰写的《师说》中就十分清晰地讲述了老师的责任,以及从事学习的必要性,简而言之,我们在学业上应该虚心求教,不懂就要问,这样才能提高自我能力。
01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些宝贵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老师绝对功不可没,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学徒上千,后世被人们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或许在人们看来,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三观的引领者,应该说到的是,教书只是老师的工作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得以通透积极正确的人生之道,不要犯大错。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就有着这样一位讲师,他本能够选择更有前景更好的职业,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竟选择回乡当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数十年来他默默无闻,心中始终牢记老师的职责,他对名利等一切的金钱诱惑全都置之度外,带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对待每一个学生。
他名叫王晓琮,如今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学老师,和其他人不同,他甘愿过着平凡的生活,因为在他看来,平凡的生活往往有着更重大的意义。
曾经的王晓琮是天之骄子,光芒四射,就在人们以为他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时,他却转身迈向了老师的行列,从此光芒不再显现,但论这份品质与德行,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金钱的诱惑对他来说过于凡俗,在他心中比这更有意义的事就是“教书育人”。
02
王晓琮曾出生在黑龙江的一个普通家庭,生逢新世的他幸运地参加了高考,即便那时候他才14岁,但却依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少年班。之后王晓琮的求学之路更是一帆风顺,18岁已成为了浙江大学数学研究生,22岁考上了博士。
就在此时,全国忽然兴起了出国热潮,出国深造归来的硕士就意味着镀了一层金,绝对是各大企业抢着要的“香饽饽”,可以说前途是一片光明,可王晓琮的选择却完全偏离了这个轨道,他竟然回到家乡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当了一名大学老师。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其实教书育人的想法早在他心中存在。即使旁人笑他放弃大好前程,他依然坚守“举世混浊我独清”的态度,在讲台上挥洒汗水与热血,这一坚持就是四十年。
据了解,学生们很是喜欢这位老师,即便他看似普通,但内涵着无比丰富的学识,令人不由感到钦佩,故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扫地僧”,其原型是金庸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看似普通的扫地老和尚却武功盖世,瞬间压制住两大高手。
03
提及王晓琮的光辉成就,那便是2002年他带领学生在美国大学生国际数学建模竞赛负责指导工作中荣获“国际一等奖”,这不仅给学校争得了荣誉,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利机会。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王晓琮还作为辅导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英语写作与竞赛实践,可谓是尽心尽力,学生们也对他一致认可,甚至,由王晓琮带过的学生及格率都在90%以上。
对于教材上的一些内容,王晓琮自己也觉得太过死板,于是。就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利用知识的关联性和跳跃性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学生们理解起来也不会很难,如此一来,王晓琮的课从来都是爆满,座无虚席。
或许大多数学生只要见过王晓琮一面,就不会忘记他,微驼背,一副眼镜,满脸大胡茬,穿着永远是那么素净,衣服也总是几件换着穿,一个塑料袋半年不换,不认识他的人可能根本就想不到他是个大学老师。
淡泊名利就是王晓琮为人的作风,在自己生活都拮据的同时,他却暗地资助好几个学生,不想出名只希望能够平淡一生,唯一想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他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典范。
然而,据说就是这样一个兢兢业业的老师,其身份却仍停留在“讲师”,教书40年来未评上职称。对于这一点,王晓琮本人却总是一笑而过,从不挂在嘴边,因为对他而言,教书育人才是最重要的。
结语
回顾王晓琮的大半生,有过光辉与荣耀,但他最终还是甘愿埋没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也有追求,只是这份追求抛弃了名利金钱,这些在他人看来或许无比珍贵,可作为一个老师,他只是想为学生们的未来增添光彩,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如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王晓琮老师值得我们任何一个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