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将教育定位为湾区战略实施中,支撑当下、决胜未来的重要一环。去年3月,正式推出“一号文两攻坚”,由此打响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至2025年推动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36所,增加公办学位34.78万个。
数据显示,2020年东莞已完工新建改扩建公办学校项目32个、增加公办中小学学位3.7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为教育攻坚首年交上合格答卷。
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今年1月13日,东莞召开推进品质教育建设大会,明确将“打造品质教育”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核心战略,努力开创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发布“1+12”计划、制定“五个翻一番”目标、“三步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系列目标、举措提上日程。
2月4日,东莞进入“两会时间”。两会前夕,东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淦奎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畅谈东莞教育新一年工作,谋划教育发展新蓝图。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南方+“打造品质教育”相关报道:
南方日报、南方+:1月13日东莞市推进品质教育建设大会明确提升教育“八大品质”,推进“1+12”行动计划。“1+12”行动计划推出基于哪些思考?有哪些亮点举措?
叶淦奎:东莞教育有着很好的基础,但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进一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东莞教育改革发展,去年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一场大调研。通过大调研,我们找准抓住了公办学位供给、教育结构优化、教师队伍建设、风险隐患化解和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障碍。这些瓶颈障碍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结构性、阶段性的特征,破解之策就在于改革创新。
“1+12”行动计划,就是大调研成果转化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比如,实施公办中小学建设行动,着力创新公办学位供给机制,拓宽学校投建渠道和资源提供路径;实施“莞邑良师”行动,着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全面提升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能力;实施 “品质课堂”行动,着力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培育机制,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新生态;实施劳动教育实践行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技能,创新五育融合格局;实施教育评价改革行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用人观,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实施智慧教育行动,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等。
我们将以品质教育为价值追求,以扩容提质为主要抓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扎扎实实地把 “1+12”行动计划一项一项抓好落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关键小事”和“烦心难事”,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教育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育先机、增优势、开新局。
南方日报、南方+:打造品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镇街(园区)联动及全社会积极参与,教育部门有哪些积极探索与创新?
叶淦奎:打造品质教育,必须强化系统观念、整体思维。我们着力从市镇协同、区域协同、内外协同、项目协同四方面积极探索,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市镇协同——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全局,上下联动,以争创广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改革着力点,加强市镇两级相关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统筹协调发展。
区域协同——创新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教育优势互补、差别化组团式协调发展,形成发展合力。如探索建立松山湖功能区“1+9”教育资源联动发展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
内外协同——整合多方资源,调动一切力量、要素发展教育。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发挥主动性,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整合学校、家庭、村社、科技文化体验场馆与工厂企业等劳动场域,提供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资源,鼓励家长、社区、团体组织参与教育服务,营造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项目协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实施学前教育“5080”巩固攻坚、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育领军人才培养、集团化办学等项目,切实推动改革举措落地开花。
南方日报、南方+:在“1+12”行动计划中包括“推进普通高中‘双特色’”优质发展行动。请问该项目推进举措?
叶淦奎:“普通高中‘双特色’”优质发展行动计划中的“双特色”,即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是开展普通高中“双特色”优质发展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将坚持整体谋划、分阶段推进的思路,选取一批相对成熟学校为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试点先行先试,逐步积累经验后在全市全面推开。
市层面主要加强顶层设计,从课程建设、自主招生、师资配置和经费保障及办学评价等方面加强政策指导,对在特色发展方面成效显著的学校,在自主招生、特色师资配置以及特色发展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学校层面主要推动落地,鼓励学校依据自身发展基础和办学优势大胆创新,促进双特色发展落到实处,鼓励条件成熟学校积极申报省特色示范高中。
我们希望通过“双特色”优质发展行动,促进全市普通高中从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逐步打造数十个特色优质项目,建设涵盖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的不少于20所市级特色优质普通高中,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发展需求。
南方日报、南方+:东莞正在谋划推进建设未来学校,目前进展如何?
叶淦奎:建设未来学校,是打造品质教育、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新的教学模式都在呼唤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未来学校的建设就是在这样的思路和背景下提出的,特别是要体现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技术赋能、教学改革等因素,通过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在学校形态变革和创新层面,为打造品质教育探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路径。
当前,正加快推进筹办松山湖未来学校,目前项目已完成选址、优化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场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启动高层次师资人才招聘,计划于2022年6月建成,同年9月投入使用正式开学。
结合打造品质教育的部署,我们规划将松山湖未来学校打造成为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示范校,重点在办学管理机制、办学经费筹措、特色人才培养、未来课程体系、大规模“因材施教”、教师编制与职称评聘等方面探索创新示范,围绕“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未来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未来教育师资孵化中心”的定位,建设成为在大湾区具有标杆性、示范性的品牌学校。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规划建设三所未来学校。我们将按照“成熟一所、打造一所”的原则稳步推进。
南方日报、南方+:学位供给备受关注,已有镇街发布2021年学位紧缺预警。教育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化解学位难题?
叶淦奎:近期,市教育局对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需情况进行了摸底预测,经初步研判今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需总体平衡,能满足全市适龄儿童少年的总体入学需求,个别公办学位比较紧张镇街,需要通过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多渠道扩充学位资源,缓解公办学位不足。
按照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2021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45所,新增学位约4.68万个,预计总投入42.88亿元;新动工学校项目69所,预计总投入94.1亿元。
接下来,教育部门将统筹园区、镇(街道)做好辖区学位资源规划和配置,及时掌握辖区学龄人口数量和发展趋势,提前做好辖区学位资源配置、公办民办学校招生计划,鼓励学区间学位资源不均衡的镇街,通过优化学区划分、多校划片入学等方式,统筹配置学位,满足各学区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需求。
南方日报、南方+:围绕教育扩容提质,东莞不断推进品牌学校及集团化办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接下来如何深化集团化办学及品牌学校建设?
叶淦奎:围绕“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好学校”的目标, “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品牌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
我市将从扩大规模、用好资源、提升品质三个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品牌学校培育工作,积极创建集团化办学示范区。一是扩大教育集团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40个教育集团,镇街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5%。“十四五”期间,东莞还将新建204所公办中小学校,办好这批新建学校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将它们纳入名校集团化管理,以“名校+新校”方式,实现“扩一所优一所”目标。同时,要鼓励条件成熟、成效显著的教育集团通过“1+N”方式适度增加成员学校,将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作为成员学校纳入教育集团,支持优质民办学校作为龙头学校组建教育集团,不断扩大集团化办学的覆盖面。二是充分用好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全市已遴选出120所品牌学校培育对象、认定60所品牌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品牌学校资源,支持鼓励更多品牌学校为龙头学校组建新教育集团,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探索引进市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名牌学校等优质资源组建教育集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三是全力提升办学品质。继续推进品牌学校培育工作,从加强政策指导、借智高端智库、培育办学特色等方面着力,充分发挥市财政专项资金效益,扶持品牌学校发展。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大成员学校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不断夯实教育集团成员学校的发展基础,增强成员学校“造血”能力,打造优质特色教育集团。
【出品】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东莞市两会全媒体报道组
【策划/统筹】江强 王慧
【记者】黄婷
【摄影】孙俊杰
【作者】 黄婷 孙俊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