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医治,不幸的人,一生都在医治童年。”
深以为然。
睡觉前,我照常上网,看到了一条关于原生家庭的“妈妈伤害论”。
樊登读书创始人说:
一个女人最大的敌人就是她的妈妈。一个女人这辈子所有的伤害几乎都来妈妈,而不是来自于婆婆或男朋友。因为在你遇到男朋友或婆婆的时候,你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他们伤害不了你。
你的妈妈在你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不断地指责你,使得你特别的自卑。使得你特别地喜欢挑自己的毛病。所以,女人再成功都会认为自己亏欠别人。
感同身受的同时,想起种种过往,我不由自主写下一条评论。
妈妈不是圣人,原谅妈妈们吧。我们在说妈妈们伤害了孩子,而妈妈曾经也是孩子,又有谁呵护过她们呢?
然后关掉手机睡觉。
一觉醒来后,这条评论竟然“发酵”了。
显然,一部分“大孩子们”被激怒了,气愤不已。
从这些气愤中夹杂着委屈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了在童年里,那一个个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小小身影。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的确,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随着你步入成年,这些种子也会长成无形的杂草,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侵入你的生活。它们的须蔓可能已经伤害了你的自信和自尊,而你在人际关系、事业或家庭各个方面很可能已经受损而不自知。
那么,如何把这些杂草彻底拔除呢?
一、停止责备自己。
在缺乏关爱或赞美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习惯性把错误揽到自己身上。长时间地自责的习惯,让自己变得非常自卑。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抱抱内心那个长期受委屈的“小孩”。
每一片树叶都有不同的脉络;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告诉自己,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你值得被好好对待。
二、承认父母带来的伤害,尝试着改变自己。
作为在父母的争吵下长大的宝妈,我从未看到过父母有效理智的交流。
每当家里出现矛盾,双方经常相互埋怨指责,引发的是激烈吵闹甚至拳脚相向。
长大之后,我的沟通能力也很差,和周围人发生冲突时,要么忍,要么爆发。
男朋友深受其害,直到他带着带着不解和痛苦的语气对我说,为什么每次和你商量事情,你都要发脾气,从不听我好好说话。
那天,我一个人独自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路上,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检讨了自己长久以来的所作所作为。
而下一次怒火上升时,想想男朋友说的话,都会把已经到口里的犀利言辞转化成相对温和的词语。
结婚后,为了不让女儿成为童年的自己,更是不断学习经营婚姻之道。
如今,我偶尔发脾气时,女儿都会一板一眼地对我说:“妈妈,你要好好说话。”
感恩,我现在不好好说话的频率越来越低。
我们都渴望有情绪稳定的妈妈,努力进取的爸爸,和睦的家庭环境,幸福的童年。
然而,事实是,成年人未经培训和考试便可以轻易当父母。因此,父母是不完美的。即使父母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了我们,却未必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无法改变父母,却可以改变自己。
三、尝试着与父母和解。
对于饱受原生家庭摧残的孩子们来说,这最难的一步。
决定不让女儿重蹈我的覆辙的那一刻,我有了更足的动力去探究原生家庭的陈年弊病。
我开始对父母的童年产生了兴趣。
爷爷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对奶奶动辄打骂,对孩子们苛刻严厉。父亲习惯性把这种相处模式复制到自己家庭。
从母亲的回忆中得知,她的成长环境不比父亲好。
于是,我明白了,释然了。
往后,再和父母相处时,我改变了心态。父母的之间的不和睦不是我造成的,我不再责备自己。同时,想办法去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现在,父母习惯性把我当作他们的“审判官”。
如今30岁的我,经常自我调侃,人到中年不容易,除了哄孩子,还得哄父母。
而我,多了一份忙碌,也多了一份内心的平和。
人们都说,生活是一场修行。对于原生家庭比较糟糕的孩子们来说,这场修行显得格外沉重。
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时,心便有了空隙,让温暖和爱照进来。
不再责备自己,感受“明月松见照”的静谧;
努力改变自己,争取破茧成蝶后的自由;
尝试与父母和解,在沧海里挂上云帆,乘风破浪。
愿我们童年时受的伤,在成年后得到抚慰;
童年所缺乏的,在成年后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