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
而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竟是母亲的50倍。在古时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名言。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感受到母亲的慈爱与唠叨,父亲的严厉与不善言辞的关心,在与父亲母亲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中感受到爱,一个和睦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及未来成长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父亲母亲不是一直在一起的,夫妻之前感情不和,选择离婚,这对夫妻双方来说,或许都是一种解脱。但是对孩子来说,无论是跟了父亲还是母亲生活,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完美家庭,就此破碎了。
尤其是出现母亲拒绝让孩子见父亲的场景,这是由女方对男方的憎恶引起的,属于夫妻双方问题,牵扯上孩子进来,无异于一个错误。孩子在这起事件中本不承担责任,但是最后的错果却要由他来承受,他的成长应该有父母双方的爱陪伴啊。
离婚了,或许彼此之间还存在怨念,但是请不要把这种恨意传递给孩子,就像在孩子小的时候逼迫他选择更喜欢妈妈还是更喜欢爸爸,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他。
02
前不久,朋友发了几张照片在朋友圈,照片里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爬山其乐融融,不熟悉内情的人肯定以为他们是幸福圆满的一家人,但是真正了解了才知道他俩已经离婚五六年了。在离婚的时候,朋友和她丈夫就对孩子说,即使离婚之后,爸爸妈妈也会像之前一样爱他,关心他的成长。
后来朋友确实是按照他们对儿子的承诺来做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凡是需要作决断的事情,双方都会共同商量并征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母虽然不在一起了,但是他们并没有不管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以前更重视他。孩子在这种温暖而又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身心都很健康,也很优秀。
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在调查中表明,那些与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容易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创造意识和想象力,有利于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同时,父亲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以后在自己家庭中的定位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男生往往以父亲为楷模,从他那里模仿男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女生则通过观察父母来获取以后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多数女生会根据父亲的样子寻找另一半。
研究表明,近2/3的自杀青少年,70%的未成年怀孕和滥用药物的青少年,他们家庭中父亲基本是缺席的。这些没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情感表达方面有所欠缺,性别意识弱,缺乏对异性应有的尊重,这些孩子成年后也普遍会遭受到缺乏自信、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的困扰。
03
邻居家小A,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并且时候闹的很不愉快,小A的母亲获得了抚养权,但她拒绝让小A见他的父亲,理由是怕被教坏了。但是日后的小A并不像他母亲想的那样优秀,反而高中的时候就抽烟喝酒打群架,整天呆在网吧里,后来上了专科学校,浑浑噩噩的过完一辈子。
小A自年少就缺乏父爱,母亲更是有意无意的丑化父亲,不停将抱怨、痛恨父亲的这些情绪观念传递给小A,使得小A天天陷入消极的情绪中,他无法承受住母亲的焦虑,间接影响了日后的发展。
无论夫妻之间的感情状况如何,是离婚还是在一起,彼此之间都应该达成一个共识:永远不要拒绝一方与孩子见面,或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彼此的坏话。孩子需要知道的是,父亲母亲都是爱他的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