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读呀
01
以下这些场景你是否熟悉:
场景一:饭菜准备好了,孩子因为不好好练钢琴,耽误了自己玩耍的时间,于是抓紧时间看着动画片。家人着急催促:“快来吃饭了,一会凉了。”他跟你说:“妈妈,马上!”
喊了几遍人不来,无名火涌上心头,然后准备要责骂孩子。
这时孩子说:“最后两分钟,妈妈,马上来。”
全家人心软了,只好等他看完动画片,跑过来吃饭。
场景二:吃早饭的时候,他看着盘子里的食物,一声声“妈妈”灌进你的耳朵:
“妈妈,我就把鸡蛋吃了可以么?”
“妈妈,我也能和你一样多放2勺蜂蜜么?”
“妈妈,今早的煎蛋好像太咸了,我想留给爸爸吃?”
看ipad,玩游戏的时候,他更是“抓紧时间”:
“妈妈,沙漏已经漏完了,我可以再多看5分钟吗?”
“妈妈,再和我打一局嘛?”说着拿起手中的小人,“你演坏人,我演好人!”
等他开始弹钢琴、做作业,又是“讲价半小时,练琴三分钟”:
“妈妈,这首曲子我就弹3遍,不错就行了吧?”
“妈妈,老师说,每个字母就写一行?”
“妈妈,把这页读完就不读了吧,我都读了3页了?”
最终,老母亲那丝丝仅有的温柔和忍耐,就这样被孩子的“可以吗”、“好不好”消磨殆尽。怒火平地起,血压蹭蹭高。
同事说:寒假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吧?
你揉揉太阳穴呵呵一笑说:“速效救心丸已经给自己准备好了。”
02
真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和父母讨价还价成了孩子的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弹钢琴、写作业、玩pad.....反正就是不占“便宜”,不罢休。
经常是”孩子虐我千百遍,我待孩子如初恋。”在陪孩子讨价还价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孩子大了,能说会道以后,讲价钱、谈条件的次数也多了。
近日,一则朋友圈刷爆网络:“这届孩子是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讨价还价第一名。”
于是,我心中默默点了100个赞。
不得不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熊孩子。
孩子总是谈条件,自然而然养成讨价还价的习惯。那孩子谈条件咋办呢?
在电视剧《虎妈猫爸》,赵薇扮演的虎妈毕胜男带着女儿在公园边跑步锻炼。女儿偷懒,不想跑,于是说,我身体疼,哪儿都疼。
聪明的虎妈一下识破女儿的诡计,不动声色地问,只要不跑步,肚子就不疼了吗?女儿点点头说是。
虎妈非常聪明,给孩子出了一道选择题。“那你知道人生病了要去医院,去了医院就要打针吃药,吃药很苦,打针也很疼。”
“那么,妈妈给你两个选择。一,继续跑步,二,我们去医院。”
小女儿马上被吓住了,谁也不想吃药打针呀,于是乖乖地和妈妈去跑步了。
看起来,只要妈妈运用恰当的策略,当孩子谈条件时,顺道抛出选择题,孩子往往一不小心就“中了道”了,所以嘛,姜还是老的辣。
03
孩子是怎么学会跟大人讨价还价、讲条件呢?还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为了说服孩子做事情,自己先抛出的“小伎俩”,“你把……做了,妈妈就让你……”
聪明的孩子举一反三,又用回到我们的身上。
那么,除了《虎妈猫爸》的经典对策,给孩子出选择题,还有哪些应对孩子“讲条件”的好办法呢?
坚持原则。这个是最基本的,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大人给孩子制定好的条条框框。制定了就要坚决执行,谁说情也不可以。而且大人要带头执行。比如饭前要洗后、回家后第一件事也是洗手。吃饭的时候不看电视、不多说话,抓紧时间吃饭等等。这些原则就是家规,不可以讨价还价,等孩子慢慢习惯了,会伴随他一生。
掌握一个“度”。孩子在讨价还价的时候,一味拒绝也不可以,要掌握“度”,讲究方法。理论上讲,关系到原则问题的,毫不犹豫拒绝。比如今天去幼儿园,别的小朋友没有穿秋裤,我可以不穿么?不可以。那晚上可不可以刷了牙再吃个糖?也不可以。但是,可以在刷牙后再玩一会玩具。我们要学会适当地妥协,只要不破坏原则,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到别处即可。
立场坚定。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聪明,很会察言观色,比如妈妈不让做的事情,他会找奶奶找爷爷,因为老人好说话,只要尝过一次甜头,他就会知道找谁管用,下次会直奔主题。所以,全家人要统一思想,父母要跟老人沟通好,全家立场要坚定,制定好的事情就不能轻易改变,谁说情也没有用。
选择奖励。家长可以适当奖励孩子,但是不可以乱用,不可以常用。比如钢琴弹得好,作业完成得好,这些都是孩子应该做到的,就不用奖励。如果孩子用这些谈条件,可以在孩子央求过几次以后,适当奖励一次看动画片。要让他知道,不是只要讨价还价就管用,而且这也不是交换而来的,是对他的认可。我们还可以把奖励改成陪孩子一起去踏青,到户外一起骑自行车,给孩子一个大大地拥抱等等。比起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