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堪称上乘之作,无论演员的演技和服化道,都被网友赞不绝口。剧情引人共鸣,感人肺腑。马得宝最惨,却成了村里的富豪,守得云开见月明,时来运转,苦尽甘来。
某些文章(见下文图解),曲解了剧组关于教育角度的中心思想,经过我再刷该剧,深挖剧情发现,剧组另有深意。
回到剧情,马喊水文化程度不高,三次打儿子,各有原因。
剧组究竟表达哪些深刻含义?我们深挖内涵,且共赏共析。
无知少年,离家出走
在涌泉村村口,马得宝带着尕娃、麦苗、水旺,一边放羊,一边精心策划着离家出走。
计划开始实施了,他们连同水花一起逃跑。
茫茫西海固,十年九旱,一望无垠的黄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
谁游乐无度,谁无空学习。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无知少年,不知求学上进的重要性。
贫困少年,初次逃跑的意图,尚且停留在吃的层面。
家里太穷,一天三餐都是洋芋。他们只是因为贪吃而离家出走。
三个孩子被马得福抓了回来。
此时,出走的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阅历尚浅,怎么可能顺风顺水,很有可能学坏,或者被骗。
尕娃的父亲外出多年,杳无音信,导致得宝的姑姑独自一人抚养尕娃长大,苦不堪言。
马得宝自己跑,本不应该,竟然连带着弟弟尕娃,姑姑肯定难以承受这种痛苦。所以,马喊水将备好一盆带有西北特色的凉水——泥水(因缺水,估计是废水),以鞭子蘸凉泥水,猛抽儿子后背。打得马得宝伤痕累累。然而,马得宝偏偏不听妈妈的话,即使后背被打得一道道红血印,咬牙切齿,坚决不承认错误。
看到此处,不由得想起自己。儿时也和马得宝一样倔强,任凭父母打,内心的执念不会改变。从小挨打多次,我依旧不懂父母为何那么心狠手辣,所以,父母白费力气不讨好,而我也留下了心理阴影。经过实践体验,除了父母泄愤,对孩子而言,打骂真的没用。
马喊水打儿子。这一幕引起很多观众的共情:太真实了,和儿时被打,一模一样。“脱了衣服,笤帚、棍棒、玉米秸秆、用皮鞭子蘸凉水抽”的情景,立即浮现在观众的脑海之中,令人毛骨悚然,后脊直冒冷风。
谁还不曾是个淘气孩子?常常上房揭瓦,爬树掏鸟窝、下水抓鱼、冰上打滑掉进冰窟......所以,我常常被父母打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常常想问父母:这样做,对吗?
我也曾离家出走,只是因为母亲的一句玩笑话:你是捡来的。我背上包,带上干粮,准备离家出走,打算去找亲生父母,还没走出一里地,生生被母亲揪回来。现在细细想来,假如真的就此出走,还不知道活得有多么悲惨。
人类的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悲惨世界》雨果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雨果的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于一个无知少年来说,他难以理解。
试想,多年以后,他已成年,尚且被拐骗到黑煤窑,少年的他能经得住风吹雨打吗?
违法青年,惹下祸根
马得宝带着水旺、尕娃旷工,去接吊庄移民搬迁来的麦苗,三个男孩子丢了砖厂的工作。
剧组并非主张棍棒教育。其实,此时剧组已经提示,社会人心狠手辣。比如,砖厂头目,单手劈砖头。手无寸铁,毫无招架之功的几个青年,根本无法应付。即便继续在砖厂打工,他们三个男青年,也只能任凭强者欺负。
三人失业后,成为无业游民,没有经济收入。马得宝为了让心爱的麦苗手头宽松,吃上油饼、油窝窝等美食,带着水旺和尕娃一起偷化肥,倒卖国家物资。这是违法行为。尕娃失踪。
这件事情不能责怪麦苗,马得宝已经是成年人,本应自己有是非观,麦苗并没有强迫他这样做。
马喊水用高粱扎的笤帚,追打马得宝。
同时,精明的邻居李大有,双手背负,既不上前阻拦,也不打骂自己的儿子。他竟不如远处奔跑来的几户村民上前,积极阻拦。李大有只是把水旺拉到一旁,驻足观看,估计是让儿子水旺观摩,领悟道理吧。村民来的人多了,李大有也只是简单意思一下。他从心底是认可棍棒教育方法的,只是自己舍不得动手。
一个是棍棒打儿子,一个是爱儿子舍不得打,谁对谁错呢?
无论方法好坏,只问结论。
无论棒揍,还是溺爱,都不是最佳教育方法。
毫无疑问,白老师的方法是正确的:以德化育,以理服人。
马得宝从派出所回来之后,白校长翻来覆去地讲道理,训诫得宝“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有底线,不可违法犯罪。
警钟敲响,马得宝如醍醐灌顶,认识到错误。
马喊水突然出现,二话不说,对着得宝当头一棒。马得宝,猝不及防,顿时栽倒在地,头破血流。所幸,脑瓜没有被打傻、女友也没丢。
这是不计后果的做法,冲动鲁莽。从得宝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怨恨的怒火,得宝对父亲的教育方法,非常反感。他的内心只有憎恶,没有接受。
社会教育
马得宝外出,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尕娃。但是,社会复杂,陷阱重重。纵然他一腔热血,任劳任怨,也敌不过人心险恶。他筛沙子期间,被骗到黑煤窑,煤矿塌方,他被砸了。自此以后,马得宝的额头留有一条长长的疤痕,变得沉默寡言。回到家里,常常做噩梦,惊醒时满头大汗。
外出打工不易: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
不涉黑暗,不惜光明。
剧组立意高深
剧组这么做,另有深意:
1.反映教育状况:
因多种因素(例如父母农忙、父母外出打工等有原因),一些学生无人督促管理,孩子贪玩缺乏求学动机,产生低学业成就。例如,地处偏远、行路艰难、教育发展不均衡、家庭孩子多压力大、经济条件差、叛逆、早恋......
2.计划生育状况:
马喊水家有三个孩子,加上妹妹和她的儿子尕娃需要照顾,压力很大。得宝在学校淘气,未曾专心致志、刻苦读书,他品性顽劣,与哥哥之间,产生了教育差距。因此,马喊水偏爱、得意哥哥马得福,因为得福是全家的骄傲和希望,也是全村的顶梁柱。
3.教育方式展现:
在贫穷的山村,教育匮乏,很多父母都以打骂孩子为教育方式。马喊水只是暴躁家长的缩影。
4.端正教育思想: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当如白校长一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经过教育家研究发现,家长专制的教养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怯懦、盲从、消极、不诚实、缺乏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征,或走向另一极端,如顽固、冷酷等。
剧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马喊水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明理教育,而是暴跳如雷地责怪打骂。当然,他的愤怒可以理解。但是,作为父亲,绝对不能动不动就大打出手。
当然,不能仅限于农村教育。城市中的父母,也不乏这样的教育方法。
父母,应当自省自查,与孩子和睦相处,保障家庭气氛和谐,教育入情入理。
有些文章,写的内容是:“棍棒下面出孝子,经过3次挨打经历......未来可期“。作者不以为然。
这种文章,曲解了剧组的立意和好意,容易误导民众,有样学样,以为“揍”子方能成龙。
棍棒教育不可取。
春风化雨育良苗。
这种观点不可取
马得宝醒悟的真实原因:心灵的触动。
首先,生死惊魂。当村里出现了不明男子尸体,马得宝担心是弟弟尕娃,知道真相后怕,吓得魂不附体,放声大哭。他认为自己犯下了此生最大的过错,悔恨不已。他担心弟弟尕娃的安危。尕娃的生死存亡,是他的阴影和谜团,更是魂牵梦萦,难以释怀的痛。
忏悔是发自人内心最深处的一种情感,它会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
其次,得宝的成才,与棒揍无关。而是“尕娃失踪”的因果,呈现在眼前,立竿见影,加之白校长的反复教育,他才认识到自己的顽劣,才能领悟到长辈教育的初衷,决心痛改前非。
再次,儿行千里母担忧。本有病根的姑姑,因为尕娃失踪而疯疯癫癫,父亲却替他的过错买单去照顾姑姑,他认为自己因为顽劣,闯下大祸,悔不当初,心存内疚。
最后,社会教育,实践出真知。
光靠吃苦,不一定斗得过无尽的黑暗。筛沙,挖煤,都是他的坎坷经历。虽然他因祸得福,换得第一桶金,但这样以命换钱的方式,并不可取。因为生命何其脆弱,矿难死亡早已司空见惯。
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马得宝自此彻底醒悟,准备抓住机遇,用第一桶金作为启动资金,跟着凌教授学习种菇。
社会是一所大学,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不比学校少。得宝的学历低,阅历浅,很容易吃亏;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让无知的人染上恶习,善良的人必须具有抵御的能力,才能抽身而退;
社会是个泥潭,只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才能保持初心。只有站在思想觉悟的高地上,才能看清泥潭的真相。得宝以为自己一身力气,不怕吃苦,和矿工们一样谋生。但是,他不了解黑煤窑的违法性和危险性。
社会是个熔炉:一面,百炼炼钢,一面,淘汰渣滓。幸运的是,得宝有爱他的老师、家人和淳朴的村民,这让他“进可攻,退可守”。
剧组暗示
马得宝:人离家出走,必须先要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武装自己。社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风平浪静,而是波涛汹涌。
麦苗:在国家政府的帮扶和保护下,即使贫民也能安稳脱贫。至于致富,需要她独立自主创业,“爱拼才会赢”。
尕娃和父亲:外出打工者并不是常常走运,一帆风顺,比如,尕娃为了挖贝母,差点丧命狼口;尕娃的父亲,直至大结局,依旧生死未卜。
适者生存,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外出打工。只要抓住机遇,在哪里发展并不重要。
马得宝紧跟时代浪潮,回到闽宁村,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他从种菇,到包工程,他头脑灵活,没有局限于种菇,因为双孢菇市场渐趋饱和。
正所谓:
条条大路通罗马,
脱贫致富需胆识。
我拿青春赌明天,谁拿青春换此生?
迷途知返
马得宝种菇,种菇致富,打破了“文化无用论”。
凌教授降伏了“孙猴子”,是得宝的精神领袖和科技致富引路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得宝和水花一起学习种菇,水花比
他多上了几年学。知识和能力,略胜一筹。
得宝开始种菇之时,忍受不了臭味,呕吐不止。但是他看到了麦苗的任劳任怨,自己慢慢接受了环境。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无论行动、还是信心,没有水花的帮忙和带领,马得宝没有足够的能力种菇。当凌教授讲课,提及计算内容时,马得宝难以应对。而水花却学以致用,能够计算出用料比例。善良勤奋的水花,是最佳助手,是知心姐姐,带领他兢兢业业,克服一切困难。
此时,马得宝感受到知识的力量,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
知识是创富的指南。
翘首期待“天上掉馅饼”,那是异想天开,如同买彩票中奖的几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功夫不负苦心人。
得宝吃苦耐劳,不怕脏臭,学习科技兴农,才是创富的根本原因。
俗语说: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活。
从以下三张图,我们看得出来,相比李大有和水旺,马得宝更加敢于冒险、头脑灵活。
无论是李大有的“馅饼论”,还是广告里的“彩票论”,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都不如马得宝,以勤劳和智慧创富,来得可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们从得宝的座驾更换顺序(以下图解),可以看得出来,他脱贫致富,并非一步登天,而是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前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总结
剧组立意高深,正如尼采所说:“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马得宝苦尽甘来,他的故事就是一部成长与致富的人生教科书。人生坎坎坷坷,跌跌撞撞那是在所难免。但是,不论跌了多少次,你都要坚强地再次站起来。
思想成熟路:
从棍棒教育,到思想教育,再到社会教育,
这三步,恰是马得宝幡然醒悟的根本。
坎坷成长路:
从无知少年,到违法青年,再到创业达人,
这三步,才是马得宝成长的经历。
脱贫致富路:
从饱腹之欲,到谋生脱贫,再到发家致富,
这三步,正是时代青年的创富历程。
这部剧,教育意义深刻,内容贴近生活,是一部经典的影剧教科书。
年华似水,汲汲奔走。
悟一生,一生悟。
坎坷人生路,风雨几十载。
历尽世事沧桑,阅尽人间百态。
心胸愈活愈宽广,道路越走越明朗。
--------------------------
精彩剧集,更新待续
点击头像,可查看更多剧评。
点击关注,也可随时获得更新。
欢迎发表评论。
本文章可转载,
请您注明出处。
码字不易,
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