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高考制度下,想要进入名校,无疑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抛开天赋不谈,能够进入诸如清华北大这类的高等学府的天才学霸,都是成绩或者综合能力极为出色的孩子。当然名校这么好,谁都想进去,但并不一定是谁都有能力凭实力考进去的,于是有些人就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比如利用高考中的一些政策,家长会在孩子参加高考前让孩子获得外国国籍,当然这要提交一笔不菲的资金,之后这个孩子可以凭外籍生的身份进入国内的名校,这就是所谓的本土留学。这种用金钱影响高考制度平衡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也破坏了高考制度公平选拔人才的初衷。而针对这种现象,今年教育部终于出台了新规定,从根本上上遏制了这种投机取巧的手段。
“十年苦读却抵不上一纸国籍”的奇葩现象,也将一去不复返。
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明白其中的艰辛,闷热的教室,紧凑的课程,堆满课桌的卷子,所有的时间都被用来在课桌上奋笔疾书。而这样的辛勤付出,却有可能被更换国籍这样投机取巧的应试办法所抵消。
国家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同时也是增加高校在世界的知名度,所采取的放宽外籍生入学要求的规定,其出发点是正确的,却被有心人利用,使得教育制度的公平公正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可能有的人并不理解,外籍生入学怎么就把别的孩子的的辛苦付出给抵消掉了,我们来看看这个外籍生进入我国高校的条件到底有多低。
以清华大学为例,外籍学生入学需进行实名申请,只要申请通过,就无需进行专业水平测试,免试入学清华,除此之外,外籍学生还在学费住宿费用乃至奖学金上面,享受多重优惠和便利。
曾经人大附中国际部36名外籍学生全部上名校的报道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说是外籍学生,但是这些人都是中国孩子的面孔,只不过换了一个国籍,就有了更容易上名校的机会。
教育是为民生作贡献,但是却掺杂进去了浓重的资本味道,不禁让人唏嘘。
今年六月份,为了防止再有高三考生通过更改国籍,利用外籍生降低入学难度的事件发生,教育部出台了有关规范接受国际学生相关工作的的规定,明确并增加了外籍学生申请进入高校的条件,对于申请入学的外籍生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规定中明确指出,来华的留学生要满足“4+2”的要求,及持有外国护照4年,并且在四年内有两年国外居住史。即使那些出生在国外,出生后就拥有外籍的学生也要严格满足这项要求,这无疑是堵住了那些只是持有国外护照,却没有国外生活经历的“本土留学生”的路。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2035》中已经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提升自身竞争力,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提高国际影响力。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就必须有相关政策和对策做好支撑,且出台的补充规定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的遏制本土留学生现象的发生,但依然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不过,只要坚持考核标准严格化规范化的原则,把招生的精力放在质量而不是数量上,相信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招生工作也能够逐渐进入正轨,真正实现一视同仁,给每个怀揣名校梦,怀揣远大理想抱负的学子们真正的公平。而那些在新规实行之后不符合条件的孩子,依然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向自己想要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