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中国父母的8幅漫画:孩子未来的样子,就是你现在的样子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父母都存在一个大误解,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总是无法达到心目中的要求,所以不断在孩子的成长路途中,用“为你好”使劲鞭策自己的孩子。

最终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有的孩子真的如他们所愿般成才了,但大多数孩子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

有的孩子在这种高压式教育下被迫走向了极端,父母也只会以“不争气”、“丢脸”等词汇来评价未能成功的孩子。

那么,一个孩子的教育成果都与什么有关呢?这8副漫画很写实地为我们诉说了真相。

一、隔壁家孩子

相信这个在很多人的成长中都不陌生,中国父母普遍都喜欢在周围找一个最优秀的孩子当作范本,时常在自家孩子耳边灌输别人家的小孩优秀的行为事迹。

一边毫不吝啬的赞扬别人家的孩子,另一边不断打压自家的孩子。

很多小孩却并未将父母口中的隔壁家孩子当作努力奋斗的目标,因为他们只从父母的赞扬声中感受到了自己是不够被爱的,自卑心理不断萌芽生长。

班杜拉也曾告诉过我们,榜样的作用的确能够帮助个体学习,但在家庭中,这样的榜样往往是由家长担任,绝非隔壁家的孩子。

二、吐槽式教育

有一种小孩无论多么努力,父母都只会看到他们最差的一面。

相信大家在小学时都曾学过这样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面对同一件事,作者的母亲总是以“精彩极了”来鼓励孩子,而父亲却爱以“糟糕透了”来泼他凉水。

虽然最后,作者明白了这两种相差甚远的教育方式都是来自父母深深的爱意,但倘若一个家庭都是用“糟糕透了”包围着孩子,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只会很低。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要使好习惯高频率出现,奖赏鼓励式教育往往比吐槽式教育更能达到效果。

三、自以为是教育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父母,有些人的内心都是个小孩,更无法真正地担任好父母角色。

所以,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总喜欢自以为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学有所成,自己家的孩子也得跟别人家一样,从不过问自己的孩子到底渴望什么。

倘若孩子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便赏他颗糖吃;相反,便会以冷暴力相对。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缺失安全感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四、老是将悲伤灌输到孩子身上

很多家庭总喜欢以“穷”来教养孩子,将家庭的窘迫告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养成节约的意识。

可殊不知,过早承受家庭压力的孩子,虽然能够表现出比同龄人更懂事的特质,但面对同一件事物的主动权时,永远都会退缩,不敢主动争取自己心中所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五、父母双方都很强势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家庭中如果拥有一个强势的家长,可能会对制约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帮助,可如果父母双方都是强势的人,那么孩子一定会是最弱势的一方。

跟孩子拉近距离的最好方法不是将自己当作长辈来看,而是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着跟孩子做朋友,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六、将婚姻存续理由归于孩子

中国式家庭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当家庭中有孩子时,即使双方情感破裂,也会以“孩子”为由不离婚。

但他们会以另外的方式告知孩子,自己之所以不幸福都是孩子造成的。这会给孩子埋上一颗深深的罪恶种子,让他们在内心认为自己是无价值的累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七、低标对自己,高标对孩子

很多父母都是双标的典范,他们自己未能完成的事却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对自己的孩子提出很多要求,却对自己严格不起来。

尤其是有些家庭,甚至将整个未来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八、不会控制情绪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在外的行为表现都是从家庭中习得,越是不会控制情绪的家庭,孩子也越冲动易怒。他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或多或少会带着父母身上的影子。

所以说,孩子的可塑性虽然很强,但实际上,他们长大后的模样早就在父母身上雕刻好了。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参考资料:

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9:473–478.10.1016/0163-6383(86)90019-6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