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人物:Yage Sun
本科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于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研究生,主修Digital Humanities专业。
大学时光对她来说,是只争朝夕、坚持不懈、勇敢逐梦的四年。她用本科四年的“勤奋刻苦”,换来在英国读研这一年的“思考与再出发”,转换身份与环境后的生活会有什么收获与不同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那些旁人看不到的努力
其实很早就开始准备这趟留学之旅了,之所以从大一就开始关注GPA/校园活动/学科竞赛等,是因为我当时很怕自己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所以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读研究生。
对于喜欢的事情,我是一个坚持并且要强的人,有时候还挺贪心。回想大一大二那两年,只要是我知道的活动或比赛,都会报名参加。
这样有好也有坏。好的一方面是积累了经验,打磨了实力,羽翼渐渐丰满;不好的一方面是我开始疑惑自己最擅长、最“专”的到底是什么?
但到了大三大四,则来了一个反转——机会自己来敲门,甚至应接不暇。那时候开始,我慢慢学会了取舍。
最后幸运的是,“国家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省学联执行主席”等荣誉和经历给那四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办法总比困难多
回顾本科阶段,感激那时一腔热血的自己,赢得了一张新征程的“通行证”。在毕业季的某一天早晨,我收到了来自梦校的offer。
如果你要问我如何提高成绩和自身背景,于我而言,只能说拿出高考的拼劲吧,其次就是要知道自己欠缺的是什么。
因为我本科是艺术类专业,会更偏重实践,所以我清楚地认识到语言和学术背景成为了我的短板。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疯狂补习英文、多多参加研讨会和学术论坛、参与论文发表、与导师交流等等,这些都成为了我努力补足短板的好办法。
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而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认清你自己。
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毕业后出国前,我奖励了自己一个懒散的暑假,绷紧的一根弦突然松掉了。
现在想想,多希望自己那时可以多预习一下研究生的课程。因为突然转换到陌生的学习环境,难免会不知所措,如果提前打好预防针,可能会更加从容一些。
那段时间,我也收到了很多学弟学妹的留学咨询,其中问的最多的还是关于“选择”,“该选择哪所学校”?“该选择哪个专业”?甚至是“该不该选择出国留学”?
这些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需要结合自身经历来考量。
以我自己为例,选择UCL首先是因为学校综合排名靠前,所以在我心里自带光环。其次它的人文专业也很不错。
选择出国留学是因为大学四年都有在准备这个事儿,而且大四那一年有非常重要的实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考研,同时我也很想感受一下国外的生活和教学方式。
对于如何“选择”这个问题,我觉得只要你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而且是心之所向,那么它就是正确的。
但是我也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对于专业没有做足功课,只知道它有关人文就“万事大吉”了。但事实上那个专业也有大量的理科向内容,并且和互联网前端设计密不可分,学习起来会很有压力,所以建议大家提前去官网上看看所选专业具体都有哪些课程。
不过既然已经发生了,就着重享受快乐吧!那个暑假,完成了毕业旅行,留下了很多深刻的记忆。
和好朋友一起讨论出发的时间、打包什么行李、怎么办签证等等,现在回忆起来,一切都还挺美好。
不后悔就是最好的选择
出发前的当下,英国的疫情状况依旧不乐观。但对我来说,相比起对疫情的担忧,更多的其实是来自对“未知生活”的小小不确定,可同时却也满怀憧憬。
准备了400多个口罩、护目镜、两套防护服,带着亲朋好友的祝福和深深的担忧,我提着两个大箱子来到了浦东机场。那一刻,我心里竟然安定了很多,因为周围处处是留学生,就像是找到了组织,找到了战友。
新冠肺炎疫情这个话题,对于这两年的留学生来说都是挥之不去的。这一年,收到offer会收到祝贺,同时也会听到一句“这么危险还去啊?”
虽然满心欢喜地收拾行李,偶尔也还是会在出发前担心自己万一在国外感染该怎么办……
我想每个人毅然决然选择出发的理由都不尽相同,但是肯定都有一个理由,就是老套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当然啦,做好防护是第一要义。身边也有同学在出发前一天退掉机票,甚至在候机厅的时候动摇决心。这些都是个人选择,对我来说不后悔就是最好的选择。
傍晚,飞机起飞了,目的地是英国的乘客有90%都是留学生。乘务员给我们发了专属的绿色丝带系在手上以作标记,落地前让我们举起手来,那一刻着实有一种壮士出征的感觉。
看着飞机穿过云层,渐渐离地面越来越近,朝阳照进机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期待。
留学并没有一路高歌欢笑
到宿舍安顿好,结束隔离期后去学校领学生卡,和朋友逛超市逛景点……听上去不错,但是留学生活并没有一路高歌欢笑。
刚开始面临最大的困难,是难以适应全英文的教学环境,词典翻译不离手,反应总比课堂节奏慢半拍,reading永远看不透彻......每当这种时刻,挫败感袭来,挡都挡不住。
但面对这些问题,没有捷径的好办法,只能慢慢努力去适应。除此之外,还要适应孤独感。
出国前自认为自己大学四年已经适应独处、喜欢独处。但是真的来到这里,我发现曾经的认知不奏效了。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归属感的缺乏在一开始是很难过的。
不过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群可爱的人,可以相互分享快乐、压力、烦恼,当然还有美食美景,从那以后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太快乐了!”。
过山车式的体验
很多人问我在英国留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总是说:有一种撕裂感。
每天过着安静祥和的日子,微信里却不断收到亲朋好友转发的关于英国疫情失控的新闻。好像是挺危险,却又不至于。
转眼间,留学生活过去四个月了,在英国的日子也快过半。
我渐渐适应了这里的阴雨天,见惯了在大街上遛弯不怕人的鸽子,搭乘地铁也越发轻车熟路了,见过了第一场雪,打卡了各种景点,品尝过了当地的各种美食......
在这个崭新的环境里,我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也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从所谓的“学霸”掉到zoom会议室里的"学渣",这种过山车式的体验也让我意识到跳出舒适圈的重要性。
从前总觉得跳出舒适圈很焦虑,好像每天都忧心忡忡在做自我斗争。但是现在,我接受自己跳出舒适圈的事实,勇敢撕掉曾经身上林林总总的标签,坦然面对,然后有明确目的地为之付出努力、攻克难关,最终内心变得更加笃定和强大。
小感悟
最后,关于给学弟学妹的建议,结合自身经历,我想就是要学会重新出发。
在我看来,大一入学的时候,不管你的高考成绩是多少,都不会阻碍你在这大学四年获得佳绩;而研究生入学后,不管大学四年有多少光环,一切都是从头来过。在毕业后进入职场,想来同样也会如此吧。
所以,我们要有重新出发的勇气,当然,过去的一切努力都是你的勋章,可能不会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但是会指引你不断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的最后,感恩父母、亲人、朋友,在留学路上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色彩,也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也想说说自己的留学故事,
请一定联系我们!
为这段回忆留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