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在2015年曾推出一部片名为:‘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的纪录片。纪录片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
纪录片中,中国老师们的教育方式是一套标准化的、严格的系统;而英国学生们接受的是多样化教育。突如其来的高压教育让英国的学生们无所适从。英国学生在纪录片里所展示的素质也不禁让观众产生疑问:这就是西方教育的真相吗?
事实情况当然并非如此,英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相差甚大。BBC纪录片中展示的学校是一所公立中学,学习压力小,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也小得多。在未来,他们的收入和所处的阶层也将与名校生拉开差距。与之相反的优秀的私立学校,课堂纪律、成绩要求一点不比中式教育轻松。想要进入优秀的英国私立学校,孩子从六岁就要开始准备,通过严格的筛选才有可能拿到offer。顶级私校的毕业生会进入世界顶级的高校,在未来成为首相、议员等社会精英阶层。比如:现任英国首相鲍里斯就毕业于英国顶级公学伊顿公学。
在如今的欧美社会,就读于公立、私立学校的学生的学术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进入名校拥有光明前景的学生似乎都来自富裕家庭。造成这一局面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教育作为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要素,层级越高越容易获得;
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对教育理念已经形成固化。
因此有人认为公立学校所宣扬的快乐教育为了愚化中下层民众,维护精英阶层的稳定。
在中国,‘高考‘这一将能力量化成分数的的评价体系的存在,是大多数’望子成龙‘的家长实现阶级提升的希望。但是不得不承认的现状是:处于不同阶级的孩子所处的起跑线并不一致,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发达地区。教育发达地区的孩子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比拼的赛道也并不仅限高考这一条,各式兴趣班,培训班,即便是周末假期也是排的满满当当。‘鸡娃’重压的背后,是一个个焦虑的家长。
在这样高压的竞争下,有家长也会陷入迷思:这样值得吗?为孩子教育的付出,是否能让他们得到同等的回报?费劲心力将孩子送入名校,到底最后求得的是什么?近期杭州一街道办招聘8名工作人员全是清华北大硕士。在知乎上,也有高中生提问,拼命学习是为了以后996吗?
教育的本质究竟什么?什么样才是好的教育?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根本不存在。EduKnow在这里精选了一份书单,呈现了中外社会学家、学者对当下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反思。希望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示与思考:
EduKnow
书单推荐
01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
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
劳伦·A·里韦拉 (Lauren A. Rivera) 著
为什么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中,获得高薪职位的往往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是什么让他们顺利通过选拔?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劳伦·A.里韦拉深入美国起薪蕞高的行业——投行、咨询和律所,详细考察了宣讲会、推荐、简历投递、面试和评议等招聘环节,通过丰富的案例,揭示了看似能力取向的选拔标准如何帮助精英阶层完成了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除对选拔机制的分析外,书中披露的大量招聘内部知识,亦可作为普通人突破阶层天花板的行动指南。
02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Primates of Park Avenue
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著
本书讲述了一个耶鲁人类学博士的育儿焦虑。当耶鲁人类学博士温妮斯蒂•马丁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搬到上东区时,她对那里的生存规则还一无所知。
从物色公寓、购买学区房、给孩子申请私立校开始,她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其紧张激烈程度绝不亚于竞选美国总统。这场”战争“持续了六年,为了让孩子迅速实现阶层跃迁,她又排除万难买到了爱马仕的铂金包
03
优秀的绵羊
Excellent Sheep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04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著
没有人天生是父母,当孩子降临,婴儿床、学区房、升级考、兴趣班……却无师自通
童年宽松的父母,为什么纷纷开始“推娃”?是爱,是对未来的恐惧,还是不甘落后之心?
孩子,变得越来越“昂贵”;教育,投入多少才算够?
耶鲁经济学者重新理解育儿这场国家战争背后的逻辑
05
不平等的童年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Life
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著
《不平等的童年》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书中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颇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这种不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子女的点滴例行上,并有可能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06
我们的孩子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罗伯特·帕特南 (Robert D. Putnam)著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