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全家团圆,在外的子女都回来,全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煮饺子,放鞭炮,大年初一,和哥哥姐姐挨家挨户去拜年,最开心的是能收到压岁钱。
可是现在,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压岁钱被微信转账代替、登门拜年改成了视频拜年,就连以前令人期待的年夜饭也变得没那么期盼。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最美好的部分,就在于浓浓的年味,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盼都被精简掉了。
作为中国人,年味儿我们不能丢,反而应该让孩子多了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什么是年
传说,年是一只凶兽,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来吞食畜牲,伤害人命,于是人们把年每来一次称为一年。
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响声和亮光,于是就在屋门上贴红对联,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把年吓跑了。而这种习俗就流传至今,成为了过年放鞭炮、贴对联、敲锣打鼓的风俗。
实际上,年和中国的农业有关,它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成长周期。
在夏商时期,人们根据月亮圆缺的规律,将一年划为12个月。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
什么是除夕
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中,就已经提到了“除夕”.
除夕,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所以,在除夕之夜,人们要除旧迎新,“除夕”就是“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有哪些风俗习惯
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头等大事。人们会在家中摆丰盛的饭菜,燃香烛,率领子孙叩拜,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2、吃团圆饭
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团圆饭。
很多家庭从中午就开始忙活,最少要备上十几道菜,菜单中,必须要有鱼有鸡。而且一定要剩菜,这预示着年年有余。
这几年,随着经济条件好了,更多的家庭选择到饭店订年夜饭,菜单也更为丰盛,菜名也更吉祥好听。
3、放鞭炮
以前,一到过年,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放鞭炮。
有的人认为,放鞭炮的时候,谁家的鞭炮放得越响,寓意着谁家的日子来年越红火。
近年,因为空气污染等问题,大部分的地区都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了,过年放鞭炮只能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
4、守岁
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除夕守岁,所有房间的灯通宵不灭,寓意照岁之后,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全家聚在一起,闲聊通宵,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大年初一:一大早放鞭炮,吃饺子,有的地方还会在饺子里面包上硬币或者花生,谁吃到的多就寓意他明年发大财!
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大年初一这天不能用扫帚扫地,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大年初三:又称小年朝,要烧门神纸,禁食米饭。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防惹口舌是非。
传说中,大年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这一天,要早早熄灯就寝,
大年初四:传说灶王爷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放鞭炮,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各家都会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吃饺子,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
大年初六:这一天,可以进行大扫除,将存了几天的垃圾都扔掉,这叫送穷鬼。
大年初七: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大部分地方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大年初八: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那就寓意着来年稻谷丰收
大年初九: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很多地方的人们会举行祭典活动,表示庆贺。
正月十五:《岁时杂记》记载说,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很多地方会举办花灯。近几年,元宵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很多恋爱中的年轻人会非常重视这一天,约会吃饭一起赏灯。
《小王子》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它的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它的时刻不同。”
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仪式!其中的传统习俗,都透露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而我们也应该重视起来,传承下去,让孩子们体会到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