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进学解》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做学问就是要有勤奋专一、独立思考的精神,吃得了苦、耐得住孤寂,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数学天才张益唐就是这样一个持之以恒的人,他在艰苦的环境下默默钻研多年,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才得以大器晚成、一鸣惊人。
张益唐是1955生人,自小在上海长大,他的父母都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更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工作。从小张益唐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数学天赋,他的父母便在这一方面着重培养他,终于让张益唐在1978年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数学系。
在北大的四年,张益唐成绩优异,还担任了各种职务。本科顺利毕业后,他又在著名数学家潘承彪教授的门下攻读硕士学位。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非常欣赏这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在1985年张益唐拿到硕士学位证后,就向代数专家莫宗坚教授推荐了他。
由此张益唐得以和莫宗坚一起来到了美国普渡大学,在这里潜心攻读博士学位。一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张益唐在数学方面确实是奇才,而且莫宗坚的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雅克比猜想,这正是张益唐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领域。他在读博期间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仅仅两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
在张益唐心中,学术是一件神圣而且严肃的事情,容不得疏忽和错漏。他在研究雅克比猜想时,发现导师莫宗坚的研究有好几处错误和疏漏,于是便本着学术严谨的宗旨,在论文中将这些错误列举了出来并加以修改。然而对于莫宗坚来说这无疑是很扫面子的一件事,他为此和张益唐产生了争执,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没有错,而张益唐也坚持自己的观点。
本来学术讨论有来有往也是正常的事情,但莫宗坚愤怒于张益唐不够“尊师重教”,于是始终不肯让他毕业。本来1987年就写完论文的张益唐,就这样被活生生拖到了1992年才拿到博士证书,而且毕业之后莫宗坚还不肯给他写推荐信。
在美国,几乎没有学校会任用一个没有推荐信的毕业生,这代表着导师认为他在学术上有问题。就这样,没有推荐信的张益唐不得不到处打工来维持生活,最艰辛的时候甚至在快餐店里当服务员端过盘子,曾经的数学天才沦落至此,令人不得不为之叹息。
后来北大老师听说了他的处境,问他愿不愿意回国,可以来北大任职当教授,但张益唐拒绝了。他之所以不回国,一是心里憋着一口气,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二是国内当时的学术界还不够平静,他想要留在美国继续钻研未完成的学术研究。
其实这个决定无关利益,无论是从前的落魄,还是后来的功成名就,张益唐的态度始终没有变过,他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想做的事情。”
在端盘子打工的那几年,张益唐就是靠着这种心境坚持了下来,并且从未放弃关于数学的研究和学习。1999年,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张益唐终于得以回到阔别了7年的校园,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聘用了他,让他在数学系任讲师的工作。
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张益唐当了十余年的数学讲师,虽然默默无闻,但他始终在课余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一直到2013年5月,他终于在自己研究的“素数间隔”问题上有了重大的突破,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势”,在这个数学领域最著名的猜想迈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
此时的张益唐已经58岁,他甘于平淡,在学术领域潜心研究多年,才终于有了无比重大的突破。人们将他称为数学界的“扫地僧”,所有迟来的荣誉终于在这之后尽数回归了张益唐的身旁。2014年一年,他就获得了罗夫·肖克奖、柯尔数论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第二年又获得了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16年,张益唐开始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担任数学系终身教授,接着开始回国活动,2018年担任山东大学潘承洞数学研究所所长。他目前经常回中国进行讲学和研究,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学子们“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评价张益唐:“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几十年里默默耕耘,始终关注着大问题的进展,时刻想着攻克大难题。”其他不愿回国的学术人才或多或少都会招致一些非议,张益唐却用自己在学术上钻研的精神获得了中美两国学子的尊敬,实属不易。如今张益唐已经年过六旬,但他依旧在学术领域钻研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