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妈妈统一的叫醒方式:为了形象不崩,全国整齐划一,哈哈……

电视剧《小欢喜》中有一个母亲叫儿子起床的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清晨,母亲大踏步走进儿子房间,一把拉开窗帘,说道:

方一凡,起来了,你看你弟弟,五点多钟就起来了,起来写作业了。快点,别睡了,快起来,快起来,小懒猪,懒猪快起来了。

前几天,网上有个热搜【全国妈妈统一的叫醒方式】,原来电视剧都是骗人的,现实中妈妈们的叫醒服务让人笑哭。

你让她七点喊你,她六点半来告诉你八点了。

看了话题榜的上千条留言,我总结出了妈妈叫醒服务的三大模式:

模式一:敲门、告诉你没饭吃

模式二:怕我憋死、放狗进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模式三:让我时时刻刻都处在惊恐之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面对妈妈的叫醒服务,有人发出灵魂拷问:

感觉和我妈有时差,可为什么我每天都会信她?

因为妈妈不叫,你肯定迟到!哈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1

全国妈妈统一的叫醒方式为何引来孩子吐槽?

美好的一天从清晨开始,甚至可以说,从被温柔的唤醒开始。

然而,有些父母因为担心时间紧张,常常用粗暴的方式叫醒孩子,人虽然醒了,但是心情却变得很糟。

像上面网友提到的这些叫醒方式通常被称为“杀伤性叫醒”,具体表现为:

冲房间大喝;一把拉开对方的被子;一点都不温柔地拍对方的身体;反复唠叨不断叫唤;生活噪音叫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研究表明:“杀伤性叫醒”会剥夺人在睡眠中建立起的安全感,一个人在极度不安、恐慌、焦虑的环境中醒来,极容易出现情绪崩溃的行为。

幼儿睡眠如果被意外噪音中断,常常表现出烦躁不安的行为,有时甚至崩溃大哭(想要情况好转,直到下一觉睡饱为止)。

儿童和成人的“起床气”虽不至于像婴幼儿那样反应强烈,但也会出现:

比如被坏情绪控制、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等心理或生理表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妈妈的叫醒服务对孩子来说犹如梦魇,其实,对她们来说,也并没有多么好过。

一位妈妈曾分享说:

对我提出的任何要求,我的儿子都会说”一会儿”或“稍等会儿”。如果他有那一次立刻去做,我会昏倒的。

看来,暴力叫醒服务,对孩子和父母来说“两败俱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2

暴力叫醒后遗症——“拖延”

妈妈提供的粗暴叫醒式服务,孩子往往采用消极抵抗的方式——拖延。

拖延并不是遗传,但会把别人逼疯。

起床,本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可是却对成人和孩子造成了不良的情绪体验,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呢?

首先,拖延很正常。

潜意识中,我们认为如果自己等足够长的时间,不喜欢做的事情可能会消失。

其次,拖延是一种被动地表达自己的方式。

我不想做,你强迫不了我。

最后,拖延是一种寻求认可、报复或逃避一件看起来太难的任务的下意识方式。

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变成一种持续终生的习惯。

正确认识“拖延”,才能够更好地破除“暴力叫醒”的魔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如何打破暴力叫醒的魔咒?

赖床、拖延,其本质是逃避,这是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严重干扰了一天学习和工作的进程。

比起消极应对,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计划和组织方面的技能,从而把事情做好,那么,如果不被拖延操控呢?

建议:

建立日常惯例,减少拖延

妈妈们的烦恼有时候是她自己亲手造成的:

晚上是不是要花一两个小时才能让孩子上床睡觉?早上是不是要花很长时间对孩子唠叨、提醒和喊叫,才能让孩子准备妥当去上学。

建立日常惯例并不是说家庭中没有惯例,而是没有一个良性的日常惯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前段时间,孩子总是晚上很晚睡,早上又醒的出奇的早,孩子睡不好白天整天都是烦躁的状态,大人也被折腾的苦不堪言,后来我痛定思痛,要求家里所有人遵从新的日常惯例:

晚上9点开始洗漱,9点半哄睡,10点统一熄灯。

新的作息规律养成以后,孩子每天晚上可以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而我早上也能够早起看书。

惯例一旦形成,就由惯例说了算,而不是母亲一边喋喋不休嫌孩子不早早睡觉,一边又对晚睡造成的后果无计可施。

所以,好的日常惯例的确立,有助于父母们发展家庭的长远利益,这是一种安全感的建立、更是一种平和的氛围和信任的建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让孩子体验拖延造成的后果

让孩子体验拖延造成的后果,不要提醒或者解救他们。

比如家里每天七点半吃早饭,如果孩子到点了还没来,可以将他的饭菜留在桌上让他自己吃,而不是一边不停的威胁孩子再不吃早饭就没了,一边又跑去给孩子热饭。

被“杀伤性叫醒”的孩子其实对母亲提供的“延时服务”并不感恩。

孩子应该从拖延的后果中吸取经验教训,清楚下一步要怎么做。

区分拖延和“畏难”

如果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一项任务,父母要帮助他将事情拆分成小步骤,要教会孩子分解任务,逐步完成,而不是因为“畏难”而一筹莫展。

最后,《正面管教》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要尊重孩子的做事风格,有些人在压力下会做的更好,有些看似是拖延的行为或许只是孩子在等到一个焦虑临界点的来临,以帮助自己完成一件事情。

——感谢阅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标签: 方一凡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