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学几乎全都来自农村。
鉴于和同宿舍的同学关系特别投脾气,所以刚开学没多久,我们之间的称呼就从“兄弟”,变成了两个英文字母。
这两个字母,一个排在字母表的第二位,一个排在第十九位。
当然了,虽然嘴上是各种不服,但我对他们是佩服的。
一方面,他们学习态度是真端正,另一方面,是他们学习能力真的强。
以至于我曾一度怀疑,人们总说农村的教学质量差,是种自大的臆测。
但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和我这个重点高中班级排名四十名开外的人考上同一所大学,他们的高考排名,都是全校前二十。
闹了半天,和我住在同一间宿舍的,居然都是“乡村学霸”?
还真是。
多年后,我也去乡镇中学了解过。
不少乡镇中学的学生,只要能考上个大专,可能都是值得“举村欢庆”的事。
而能考上本科的,更是凤毛麟角。
直到那时我才发现,闹了半天,我那一个普通的二本高校,原来竟充满着“人中龙凤”!
调侃归调侃,但不少乡镇中学的教学质量,确实堪忧。
前阵子,一份某乡镇中学七年级的成绩汇总表,就刷新了不少人对考试总分的认知。
七门课的总分,最高分不到190,最低分不到100。
你就是选择题都选C,也不至于就考这么点分吧?
坦白地讲,作为初中时成绩也不咋地的人,一般看见有谁考出了这种成绩,我都是“喜闻乐见”的。
毕竟谁也都想有个“伴儿”。
但在看到这张成绩单的时候,我却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
因为初中只有三年。
而这样的成绩,也让不少人的整个学生生涯,同样只剩下了三年。
即便是乐观点说,可能也就只能读个职高而已。
站在过来人的角度看,或许很多人,都会对他们的现状和将来感到心酸。
乡镇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这的确是个问题。
尤其是在同样薄弱的小学阶段,如果基础打不牢的话,更是会越学越学不明白,越来越厌学。
但问题似乎并不完全出在教育资源上。
因为如果只是单纯地因为教育资源薄弱而导致出现这样的成绩,那从乡镇中学走出来的优秀学子又该怎么解释呢。
我想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家长的身上。
在国内家长的教育观念里,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
学历越高的家长,越重视子女的学历。
而学历越低的家长,则越愿意去相信读书无用论。
作为学历的受益者,高学历父母深知那一纸学历的重要性。
因为他们相信,学历即便不能代表能力,但也是将子女送上更高平台的唯一通道。
他们所追求的,是符合成材规律的“大概率”。
反观低学历家长,茶余饭后更喜欢谈论的,不是谁家学霸考上了哪所大学,而是谁家小学毕业的“混小子”当上了小老板。
他们更相信的,是博取弯道超车的“特例”。
在“大概率”和“特例”之间二选一的话,我想这并不是什么太难做的抉择。
但人和人的认知,总是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一位去乡镇学校支教的朋友,曾在聚会上抱怨:
50多个人的班里,只有四五个人在学习,其他的都在混。
但是你还没法管。
因为学生的家长要么是甩手掌柜,课余几乎不管。
要么就是在外务工,想管也管不到。
但你要是帮他们管教了,反而往往还会被质疑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至于学生本人,他们虽然明知道自己成绩不好,也知道将来前途堪忧,但当他们没有真正吃到生活的苦之前,是没法真正理解的。
久而久之,那位曾经雄心壮志想要振兴乡镇教育的朋友,也泄了气。
而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生态。
当了解了乡镇中学的学习状况后,我也曾问过我大学的那些“龙凤”们,他们究竟是怎么考上大学的。
而他们给我的回答,都是那句老掉牙的“读书改变命运”。
出奇的统一,出奇的质朴。
这句话,是他们的父母,跟他们从小说到大的。
但单凭这么一句人人都听过的话,就能让他们好好读书?
显然不现实。
除了语言激励之外,他们父母对他们的管教方式,基本上就是最简单粗暴的体罚。
按他们的话说,刚说一句“不想写作业了,立马就能挨到脸上”。
棍棒教育虽然不值得鼓励,但我也没见过我们这代人,有几个真的被“摧毁自尊心”的。
我想,当我们在追求教育上的新理念、新方法时,或许也该回过头来想想那些教育的底层逻辑。
以免让那些伪专家臆测出来的伪概念,扰乱我们对教育的初衷。
改善乡镇教育的教学质量,对提高整体生源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乡镇学子的基数十分庞大。
但在如今的条件下,提升教学质量,并不是多投入硬件设置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要有重实效的支教方式,和对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
或许通过给家长上课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会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吧。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