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90、95后估计都经历过这么一个玄学生涯:
念初中时,社会开始呼吁小学减负;念高中时开始呼吁初中减负;念大学时开始呼吁高中减负,以及,大学加负。
原本还想拍拍中学生们的肩膀,自信吹嘘“作业少了吧,这是前辈们给你打下的江山”。
结果一位博主@集中銷毁陪弟弟做了两天作业后,发出了“让人傻眼”的感慨。
九门功课,每一门都有专门的微信群,寒假作业当天公布、规定好做哪一页,然后在指定软件上拍照上传。
数学还有一个单独的闯关游戏app,博主和弟弟琢磨了半天怎么打出那些数学符号,结果游戏系统犯浑,½ x 写成x/2 就识别不出、算错误答案。
一番操作下来,不仅被“寒假作业每天发布”的操作气晕,为十多项琐碎的打卡头晕,还一不小心拉低了弟弟数学小测验平均分。
围观的网友们也傻了眼——
“作业不留到最后几天才写,还能算寒假作业吗?(误)”
@集中銷毁的这条微博,炸出了三种网友。
一种是受苦于学校打卡硬性要求的教师,一种是受苦于繁琐作业流程的家长,一种是暗自咋舌、十分无语的围观群众。
要是中小学生能看到这番讨论,估计都会赶着防沉迷系统关闭前上来写一个“惨”字。
每天线上发布线上打卡、做题闯关小游戏……“这就是赛博时代的假期作业吗,大师,我悟了。”
虽说此前,大家就对“鸡娃”一词有所耳闻。
“鸡”在这是个动词,是“给……打鸡血”的意思,由教育焦虑催生。
但“鸡娃”程度到了如此无孔不入的份上,不免让人发出“何以至此”的困惑。
有人晒出了妹妹的一张寒假作业表,各科作业精确到了每一天的量、还需要当天上传照片。
连90后网友记忆中“一直在生病,课给别人上”的体育老师都留了作业,每天跳绳,哪怕是大年三十也得跳。
作业时间表倒不是新鲜事,不少网友称上学时期老师也发过、但几乎没有人会遵守,老师家长也不太当回事。
大多数学生还是投奔了赶作业大军,要么刚放假时冲完、快乐假期,要么先快乐假期、最后冲刺。
但家长群建起来、各式APP用起来、鸡娃的战争号角吹起来后,大家就没得选了。
好好的假期作业变成了分期还贷,每日限期上传作业,不许“提前还款”。
假期分割之后,甭管去哪、做啥都得带着作业一起走。
“家人聊天我算物理,家人吃饭我背语文,家人出门散步我在家打卡跳绳。”
名为假期,实为7×16小时随叫随到式学习。
有的甚至还开发了防伪系统,要求每天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对应作业,当天早上才通知用什么颜色。
看到这番场景,不少网友庆幸起自己早已远离学生时代。
多少人假期的快乐就是暂时逃离被学习压力管束的环境,可当下摧毁这份快乐很简单,一条布置作业的微信消息就可以。
在无孔不入的作业压力面前,不少家长“破天荒地”与孩子们统一了战线。
打工人家长普遍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孩子放假了,自己没放。
那些需要家长拍照录视频上传的“作业证据”、需要家长监督的闯关游戏、需要家长检查的背诵抄写,只能积压到下班之后。
每天开家门就像是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教孩子做作业与记不清打卡流程两个灾难,哪一个会先来。
有人研究透了电商节满减规则,也研究不透作业打卡规则。
英语每个双号交作业,生物两天一交作业,地理三天一交作业,交作业的群或App还可能不一样。
提问:“英语每双号交作业,地理每三天交作业,一月有多少天需要同时交英语作业与地理作业?”
你问题干里周六周日要不要交作业?都放寒假了,谈双休日多伤感情呀
家长与学生的第一泄愤对象,往往是发布任务的老师们。
但老师们也很无助,学生每天写作业交作业,对应着他们也得每天改作业。
互联网促成的“实时反馈”,压在了大年三十还得网上判作业的老师头上。
原本,年轻人选择教师行业的理由中,有寒暑假算是非常诱惑人的条件。
豆瓣上有小学老师发帖,普通的纸质作业只是开胃小菜,背古诗、跳绳、阅读、数学闯关小游戏、英语单词……都得盯着。
无声渗入假期日日夜夜的工作,同样毁了他们的快乐。
以往下班后就能迎来自己的生活,再不济也就考试期加班改卷子。
到了现在,有人甚至上医院也得随时拿着App检查作业,学校要求如此,大趋势如此。
可以说,被作业支配的假期几乎成了三方噩梦。
不久前,教育部还出台了有关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有两条,是“教师不许用手机布置作业”与“不许在手机上完成作业”。
不少家长听说后拍手称快,却又发现落实到实际,依旧让人头大。
有网友吐槽,通知出台后老师只好把整个寒假的安排一起发给了家长,让家长继续监督。
无止境的抱怨,最后都绕回了根本的问题上。
支持者很容易为这些举措寻觅到理由,每天做作业有助于保持学习状态啦、小孩子不够自觉需要家长老师双方配合啦、闯关做题学习形式新颖啦……
这些套话我们都在电梯广告里听过,不必复述。
真正需要解答的问题,不是“这些措施有没有用”,而是“有必要学到这个地步吗?”
这其中多少是为了“更好学习”,多少是形式化的努力?
过于繁重繁琐的假期作业事项,让老师们有时也只能勉强应付。
有些教学安排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实质是并未减负的基础主课作业,再加上其他事项。
其中既有玩益智游戏、读课外书这些看起来有实效的,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因“人工智障”适得其反。
除此之外也不乏走过场型的仪式打卡,看新闻拍照片、做饭拍照片、做手抄报拍照片,再由家长做成推送传阅。
被要求如此的老师也暗暗吐槽,“不知道图什么。”
图什么呢?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答案并不讨喜罢了。
无孔不入的假期作业,图的是削弱“被抛下”的恐慌。
家长未必赞同这样的模式、也未必认同它能带来什么成绩的实质提升,却免不了陷入“和大家不一样,孩子就会落后”的恐慌。
老师也未必赞同这样的模式,不随大流的话、班级成绩落后了怎么办、被上级批评怎么办、绩效怎么办?
大多数人都没想过,要做冲在前沿、最顶尖的那个。
却会个个担心,绝对不能成为被抛下的那一个。
前文中看起来荒诞不经的“大年三十跳绳”,对应的是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把跳绳放进了中小学必考科目里。
标准规定一年级男生每分钟至少109个,女生至少117个才能达标。
去年11月,杭州家长花1288元为孩子报了9节跳绳培训课,因为学生要求孩子要跳绳140下。
疫情期间有网友苦恼于楼上邻居家孩子跳绳扰民,小区群里一问,又是网课作业必须完成。
有人称之为作业界内卷、作业界996,背后其实是无处不在的焦虑。
当人家幼儿园就开始“鸡娃”,阅读篮球跳绳音乐几手抓,假期作业被分割成一日日的牢笼仿佛是意料之中的事。
“佛系”点的老师,被焦虑的家长投诉举报;也有“佛系”的家长,被焦虑的老师点名批评。
在人数不多的小群体里,一个被焦虑裹挟、开始过激奋斗的人,就足以打破平静。
更何况当下,无数人被现实推进了这场奔波中。
教育焦虑,焦虑的真的是学习本身吗?
它焦虑的是琢磨不透的前途、无处置放的目标、不进则退的洪流。
当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与手里的房价息息相关,那些虚无的焦虑甚至有了实际的落脚——
“要是孩子学校考的差,学区房可是会贬值无法转手的。”
“动起来啊老师们,动起来啊家长们。”
这种作业模式有被简单归因于衡水模式,可衡中恐怕不背这口锅。
衡水中学的成功,让无数人把高强度管控与高升学率相绑定。
时常被忽略的是,衡水的成功完全不仅限于严格管控。
一个最无法模仿的是,衡中的生源极为优秀,集中了当地、河北省乃至零星各地的优秀学子,同时师资优秀。
严格管控意味着老师们需要付出不比寻常的人力精力,而衡中教师的薪资福利据称均高于河北省内同类学校。
这些客观条件普通学校都难以并肩,只能死板地模仿严格管控。
结果学生成绩上不来、老师们领着微薄薪水、家长被折磨到头疼,再配上社交软件与学习软件的狂轰乱炸,美好的寒假就此离去。
与其说这一现象归因于衡中模式,不如说它归因于逐渐滋生的疲惫与愤懑。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小镇做题家”的说法,相信自己是其中一个,并相信孩子会重蹈覆辙。
而衡中模式,则被认为是小镇做题家唯一的向上路径,哪怕是一条被诟病的路。
相比于父母一辈,年轻一代的物质生活明明更为富足,人们却在精神上更为卑微胆小,无法面对风险。
过速奔跑的发令枪打响,谁也不敢停下,也不认为现实有允许停下的空间。
曾有人提问,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双休,社会会变得怎样?
@ze ran的答案是,会变得正常。
也有很多人无奈发问,如果拒绝这套无孔不入的作业模式,孩子会怎样?
他上不了好大学、工作不好怎么办?
当下,没人能为这些问题负责任地答疑解惑,给出大家心中期待的理想答案。
我们能做的只有幻想——
如果教育焦虑未曾如此,那或许假期还是假期,孩子还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