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老师总是给学生家长安排“奇怪任务”,中小学教育怎么了?
从家长给孩子批改作业,到学校分布奇怪任务,学校折腾家长何时休止?
就在最近一段时间,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对待孩子教育再出新招,他建议中小学校设置“爸爸接送日”,用以激起家庭教育的“父能量”。
的确很多时候,接送孩子的不是家里的老人,就是妈妈。有些父母可能出于懒惰,但是多数可能是工作确实太忙。可以说,正常的父母没有一个不愿意陪伴自己的孩子。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这位校长只是建议,并没有强制设置这样的任务。
然而,除了这样的任务之外,还有家长会,各种大型活动等等。当然,对于家长会相信许多家长可以理解,但是有些公益性任务,却也让许多家长头疼,比如:看望贫困户。不过,不少小孩子,对于贫困理解不够深刻,甚至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未必富裕,许多家长因为背负沉重债务而深感头疼的时候,却被学校要求去看望贫困户。
然而,当前有些地区的贫困户,要么是残疾人,要么就是懒惰所致。
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而言,看望残疾人,真的就能有利于孩子成长,而不会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带来焦虑和困惑吗?至于懒惰所致的贫困,自然也无法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有人可能说,去贫困山区,看看那些同龄的孩子。然而,有些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将自己理解的“爱心”强加于别人身上。实际上,作为贫困的孩子受了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尊重”,而作为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前往山区看望那些贫困的孩子,这种看似是一种爱心,却何尝不是“自私”。
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狼狈样子展现给别人,那些贫困的孩子更是如此,当他们长大之后,可能回忆起来,带来的不是满满的幸福,而是深深的自卑。
因此,当学校安排这些任务的时候,笔者以为更应该考虑贫困者的感受,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内想着“教书育人”。如果真心要教育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可以引导孩子捐书,亦或是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
而不是明明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让家长“左右为难”。
当然,学校奇怪的任务可能还会继续。不过,笔者以为老师的影响力大于家长,为什么一些公益性的工作,老师不能带头垂范?相信很多家长都深有感触,自己的孩子听老师的话。实际上,很多教育都在日常中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孩子,因此作为学校不能总是“派任务给家长”,这样也只会造成孩子的“官本位”思想。从学校“育人”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者,亦或是老师,应该凡是“任务”,自身应该先行,而不是给孩子留下一个“可以让别人做”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学校这种思维,似乎并不少见。
如今社会上这种风气也可以说不少,一些人总是要求“别人应该做到各种爱心”,但是自己却往往是什么都不做。或许,这样的人我们还可以原谅,毕竟他们不从事教育工作。只是对于学校,应该从内到外让学生信服,让孩子能够看到学校在讲授严于律己的时候,学校自身也做到了严于律己。因此,学校这种“派任务”要不得,尤其是当前中国每一个人都不容易的情况下,如此发“怪任务”。
不得不说的是,当我们每次谈及教育,孩子的教育核心似乎是“家长”。
然而,实际上真是这样么?如果家长能够成为教育的主力,那么建立那么多学校意义又是什么?负担那些老师的工资又是为了什么?
总而言之,学校教育应该抱有“师者仁心”,以心度人,以情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