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竞赛成绩好,培养的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少?通过竞赛获得保送资格,是不是一条很好的升学途径?曾经获奖的那些奥赛选手现在又在哪里?咱们先从国际数学奥赛的性质开始说起吧。
一、IMO是什么?
IMO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是匈牙利数学界为纪念数理学家厄特沃什·罗兰举办的数学竞赛,每年举办一届,时间一般在7月,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延迟到了9月,比赛模式由线下改为线上。
本次IMO中国6名选手获得5金1银,来自重庆巴蜀中学的李金珉,得到了所有选手中唯一的满分。中国队成绩最高的三名选手,也在所有选手中排在前三位。俄罗斯和美国分列选手总成绩的二、三位。
IMO的参赛者都是中学生,每支代表队的选手有6人,领队(通常都是数学家)有2人。考试一般分两天进行,每天考3道题,连续进行4.5小时。每道题7分,满分42分。每个代表队的队员会被“打散”,分配到不同考场单独答题。
IMO并不是队与队之间的对抗,所以没有团队奖项。中国、俄罗斯、美国、德国的选手整体都比较强大。中国队从1985年参赛以来,这已经是第21次获得总成绩世界第一了。
二、我们的数学家少吗?
其实,IMO的成绩与能否培养出足够多的数学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IMO说到底是一个中学生的数学比赛,比的是解题能力。数学家通常都是在成年后,做出创新的研究成果,跟解题能力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
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丘成桐、苏步青、陈建功、吴文俊、熊庆来、王元、谷超豪……华人数学家并不少。沃尔夫奖、菲尔兹奖,也不是没拿过。千万别用没拿过诺贝尔奖来论证我们不出数学家,因为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
三、保送是不是一条康庄大道?
入选奥赛国家队就能够获得大学保送资格,这是明文规定的高考升学政策,选手通常的去向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有人觉得,奥赛是一条不错的升学途径,但这条路真的不适合绝大多数人。
首先,每年通过进入国家队而获得保送资格的人凤毛麟角。想要在全国奥赛当中冒尖,除了有对这项学科有兴趣、自己懂得刻苦努力之外,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天赋,而天赋注定只属于极少数人。
目前的强基计划。致力于培养基础学科的科研人才,所以对于竞赛生会有一定的倾斜。但从2020年强基计划的录取情况来看,出现了很多所学校招不满的情况。这与招生专业、录取条件、专业性质、就业方向等都有很大关系。
拼竞赛不是不行,2021年参加高考的很多考生和家长都打算拼一拼竞赛,因为他们认为强基计划的录取方式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会进一步向竞赛生敞开。但我想说的是,强基计划的目的不会变。所以,通过强基计划进校再转专业这条路很难走的通。想要拼竞赛,最好是真心对基础学科有所热爱。
四、曾经的选手都去哪了?
中国参加奥赛的成绩是辉煌的,人们很关心那些曾经的天才选手们都去了哪儿,答案当然是要去大学了。
早些年的竞赛选手,主要选择在国内读本科。他们有的去了清华北大,有的选择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不少选手都选择了留学海外。
近些年的选手,本科主要的选择只有两种,一种是国内的清华或者北大(由此可见国内高等教育资源不太均衡),另外一条就是出国,目的地通常都是国际顶尖强校,比如常年霸占各大排行榜冠军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你认为我们获得的IMO好成绩意味着什么?来评论区聊聊吧。
点击头像关注我,给家长带来最新教育观点,帮孩子规划最好升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