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进入好大学、受好教育,是印度人不分阶级的共同目标。
印度妈妈是如何拚命把自己的小孩,教育成精英?
中国教育强调因材施教,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天赋、热情;印度教育重视培养精英,父母觉得孩子最好的出路,还是男生当工程师,女生当医生。
印度基础教育问题重重。虽然政府通过免费和强制,要求农村百姓和贫民送6-14岁的孩子去上学,但是印度的辍学率仍然高达40%,文盲率也高达30%。而且这样的数字可能被低估。此外,女生的辍学和文盲的问题,更是严重。
姑且不论这些在贫穷线下辛苦营生的父母和孩子,基本上,一般印度人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虽然明文废止,但人分五等的种性制度,还是隐约影响着印度社会,因此,进入好大学、受好教育,是不印度人分阶级的共同目标。
在印度最知名的电影《三个傻瓜》里,就完全刻画不管来自什么样的身分背景,都希望通过一纸毕业证书,通往成功之门的渴望。影片中的皇家理工学院,其实就是印度理工学院(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化身。
在印度,教育更是穷人翻身的机会。即使是收入有限的女佣、司机,很多还是宁可节衣缩食,也要送孩子进私立学校。例如友人孩子的家教老师,是国立尼赫鲁大学的学生,而他守寡的母亲、祖母都是女佣。现在他工读一个钟头的收入,他的母亲、祖母要工作一天。
印度虎妈的教育哲学
对很多印度妈妈而言,孩子的教育就是她们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一位印度妈妈移民美国之后,在《纽约时报》投书,她观察,大多数美国家长把教育孩子当成家务杂事,过份依赖电视、玩具和其他无益的娱乐。她不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像在迪斯尼乐园,而没有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她说自己的女儿,2岁能够背34首儿歌,知道所有字母和数字;3岁可以说3种语言,能够说出很多颜色和行星的名字,而且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快乐学习中得到的。
她说,她的儿子也是如此。她的子女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后来并拿到大学丰厚的奖学金。
这位印度妈妈说,孩子的学习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必须费心让他们知道,学习是可以快乐的。她还提醒是,家里应该堆满的是书、不是玩具,”还有别忘了关掉电视。“
印度电影《人生起跑线》真人版
在印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不分贫富的期待。
友人的孩子念新德里的英国学校,她告诉我,英国学校除了企业和政府外派人员的子女,7成以上都是印度孩子,不过他们都领有外国护照,而且都是非富即贵。
▲新德里英国学校在封城期间,在线照常上课、考试,学习没有松懈,直到5月下旬放暑假。
这些印度孩子备受呵护,不但有司机接送、女佣帮忙背书包,最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连鞋带都不会绑。友人说,刚开始看着他们脱落的鞋带,以为是懒得绑,后来她才发现其实是不会绑,有些还已经是高中生,让她觉得不可思议。
让友人觉得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孩子家境富裕的程度。她的儿子去参加一位印度同学的生日趴体,这个印度同学家的庭院,大到跟中国大城市的小学操场一样,当天足足放了四组充气式游乐设施,还有10多个佣人随侍在旁。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位华商太太说,她的孩子收过最奢华的生日趴回礼,就是每个孩子一支iPhone手机。
以前在纽约,常戏谑地说,不到纽约,不知道自己的官小、不知道自己钱少。因为纽约是联合国所在地,高官云集而且经常有各国元首来访;公园大道(Park Avenue)豪宅,更是住满富商、油王,个个富可敌国。
看来印度富人的奢华和豪气,也是不遑多让。
这些事事有人代劳的印度贵妇,唯一事必躬亲的是,孩子的教育。友人形容,这些印度贵妇除了积极关切孩子的学习,也热心参与学校事务,对于竞选家长会长更是非常热衷。
感觉就是印度火红电影《人生起跑线》的真人版,而且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也不是印度富人的专利。
就连女佣也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她每天自己接送子女上下学,所以上班时间就在子女上课的时间。如果必须提前离开或请假,都是因为子女学校有事。
另外,子女考试也是她重要的行事历;子女学习获颁奖励,也是她会骄傲和我分享的事情。
或许形式不一样,但为子女教育的尽心是一模一样。
不只背9×9乘法,是两位数乘法
《纽约时报》曾经报导,有一阵子日本妈妈非常疯追印度式教育,不但坊间有很多书籍《印度数学极限训练》、《印度人不为人知的秘密》,还把孩子送到东京的印度学校,主要看重的,就是印度人在数学和英语的教导。
印度人的数学真的好吗?我觉得是。
首先,不管在杂货店或是菜市场,一个10几、20元卢比的杂货或蔬果,即使买了2000多元卢比,他们仍能一边手写账单一边心算,在你完全预期不到的2、3分钟内,算出正确无误的总金额。
印度小学上数学课的情况,老师不写黑板,学生桌上没有课本、计算纸,就是由老师念出加减乘除数字,学生直接心算说出答案。
这所小学虽然没有如传言般,要求学生背完99×99乘法表,但也是背到双位数乘法表,而且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也是随机加减乘除的快问快答,连Google的CEO皮蔡也说过,这是他小时候常玩的游戏。
印度人相信,心算可以锻炼脑力和增强记忆,这是印度人数学好的基础。
一张报纸,就是一个几何实验室
关于印度的教育,我最欣赏的还是因为匮乏,所产生的创意,这是富足社会最值得反思的。
阿尔温德.古普塔(Arvind Gupta),早年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现在是印度知名的科学教育家和玩具发明家。他用电池和磁铁做出简易马达,吸管搭配剪刀做出乐器,
他说:”一张报纸就可以让孩子切割许多几何形状,而且经过一些折叠,可以做出会振翅的小鸟、会弹跳的青蛙。“
他认为,这张报纸就是一个几何实验室。
取自而他的学弟,同样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现任史丹福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马努.普拉卡什(Manu Prakash),真的利用摺纸原理,发明了对抗全球疾病的新利器”50美分显微镜“(Foldscope),造福全人类,包括贫穷的印度。
2015年印度生物技术部启动一项计划,将摺纸显微镜用在全印度80个大学和机构,作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和物理的教学工具。
印度就是这么不可思议,贫穷给印度人带来痛苦,但也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希望。
怎么样,不吹不黑,你觉得印度教育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