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从知识评价转向素养评价,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性课题

主要观点分享

●教育评价旨在真实地反映并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占据中心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清晰地指明了改革的大方向和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性课题。

●何谓“分数主义”?国际教育界的界定是:“基于碎片化知识的记忆与再现的纸笔测验得分的数值所显示的结果,来判断学生的一切(学力、业绩、能力倾向乃至人的价值)的一种思维方式。”

●以客观数据为外衣的“分数主义”没有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的真实面貌。把难以测评却最能体现人性本质的部分弃之不顾,只求再现碎片化知识,并借此来评价整体的人,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错误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兰德(D.C.McClelland)列举了大量证据,论证了传统考试、学校成绩与资格证明并不能预测一个人的学科知识、职务业绩与人生成功,明确指出测评“素养”比“知识”更重要。

●什么才是预测人们日后工作业绩的要素呢?根据他的研究:第一,应对不同文化的人际感受性——倾听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话语及其蕴含的真意,预测他们会如何应对的能力。第二,拥有对他人的前倾期待——认识包括敌对的人在内的所有他人的基本尊严与价值的强烈信念。第三,敏锐地察觉社会背景的能力——在这种沟通中,能够迅捷地察知谁影响谁,每个人的立场、观点是怎样的。第一个要素是超越了语言运用能力的高度沟通能力,第二个要素是贯穿了伦理观、宽容心乃至信念的意愿与自我控制能力,第三个要素也是一种高度的社会技能。

●然而,上述三个要素并未列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中,没有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左右每个人工作状态的核心要素。因此,麦克兰德提议,能够高质量地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的要素,可以谓之“核心素养”。知识也囊括其中,不过,具有更大影响的是“情感与意志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素养与能力在今天被统称为“社会情感能力”。

●无论是教育性评价——学校现场的教育评价,还是选拔性评价——升学考试制度,均应注重素养评价。从知识评价转向素养评价绝不是否定知识,但“成绩”不等于“成长”。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真实性评价”,是一种旨在把教育评价作为更人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来重建的新范式,其意义在于:第一,寻求评价的境脉与学力的质。以纸笔测验为中心的评价往往测验容易看得见的成果,而在“真实性学习”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无定型化解法。学习者要思考哪些知识有助于解决问题,同他人协作,投身问题情境,展开真诚对话。第二,长跨度的评价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必须从长期、跨越单元与学科的视野展开,比如在每一个重要单元布置表现性课题,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来评价。第三,“真实性评价”是教学创造的催化剂。通过设定基于课程标准又超越课程标准的反馈机制,激发学习者的责任感和探究精神。

●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词,是“真实性评价”中强调的真实性概念。就真实性而言,指可信赖性、可迁移性、可持续性。培育核心素养,重要的不是记忆与再现,而是探究与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课题。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强调的,“儿童要收获人生的成功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就须求得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均衡发展”,这是培育新时代的思考者与探究者所需要的。《总体方案》引领着我们以更雄健的步伐,行走在新时代评价改革的大道上。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