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老校友追忆在育红中学读书的青葱岁月!

一张合影老照片的回忆

作者:许保全

夜,静静的。躺在床上,习惯性翻阅手机,看一下我现住地石庄家的疫情变化。正想关灯睡觉,突然“叮当”一声信息声响,随手拿起手机一瞄,原来是我一位关系非常密切的老同学发来的一张黑白老照片。仔细一看,是一张50年我从未见过的高中毕业师生合影照,照片上清楚的写着“一连二排毕业合影留念”,日期是“71年1月24日”。看着这张跨越半个世纪的老照片,倍感惊喜,彻夜难眠。照片里一张张亲切的面孔,自然把我拉回到50年前那段青春岁月的时光。脑海里深深地陷入到对过去那段同窗学习的回忆。

每个人脑子里都有许多回忆,也有许多眷恋。这张合影老照片,里面虽然没有我,那是因为我提前一个月已入伍参军,但回顾那段同窗学习的经历和乡愁,可歌可泣,难以忘怀。

看着老照片,端详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最醒目的是第二排就坐的六位老师。坐在中间的是时任校长郝正彬老师,他兼任我们的政治课;其右边是负责教学业务并兼任语文课的崔治先老师,左边是我们的班主任并兼数学课的蔡昌永老师;右一是物理兼音乐课老师史慧僧,右二是化学课老师潘守琴,左二是体育课老师张永林。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校长称革命委员会主任(简称“革委会主任”),郝正彬即郝主任。他性格非常随和,没一点儿架子,瘦高的个子,白净的皮肤,总是穿一身深蓝色制服,说话不紧不慢,笑容中带有几分威严。

回想当年给我们授课的老师们,那时大都在30岁至35岁之间,正值年富力强、血气方刚,他们都是全县有名望的、科班出身的优秀教师,而今应是四世同堂或已成故人了,但他们为人师表、教学严谨、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蔡昌永老师是山西平定籍人,个子不高,经常戴一副黑框的高度近视眼镜,性格直爽,执教严谨,说话略带山西口音,语速较快,脾气稍急。直尺、三角板是他常用的教具。他授课思路清晰,概念定义通俗易懂,讲几何、函数很受欢迎。

崔智先老师教我们语文课,他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他讲课时艺术性很高,说一口流利而略带威州腔的普通话,讲课眉飞色舞,形象生动,很快会把学生引入听思深境。他用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一文对比反对八股文,讲魏巍《最可爱的人》和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等课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史慧僧老师是石家庄市郊区人,他给我们讲授物理课,并兼任音乐课。他擅长音乐艺术,吹拉弹唱样样拿手。他还负责学校宣传队的管理,创作编导集于一身。他讲课风趣幽默,非常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学生受益匪浅。特别是讲的加速度、沉力、浮力等课程,至今记忆犹新。

潘守琴老师是北京人,他身体微胖,鼻梁上一副宽边黑框的近视眼镜。他担任我们的化学课,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他经常带我们到试验室,边讲边做试验示范,让我们学到扎实的基本知识。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校实施开门办学,开展学工学农及勤工俭学活动,学校建起“育红中学五七制药厂”,潘老师担任药厂厂长兼技术员,药厂生产的50%、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及注射用水等销往全县及石家庄地区各县。

体育老师张永林,个子不高,皮肤黑里透红,身材干练矫健,一年四季总是穿一身不同季节的运动服,一只褐色的口哨时常挂在他的胸前,他走路总是一路小跑。还记得他经常带领学生们从操场往城皇庙顺着台阶上下跑两个来回,然后再组织我们田径、球类等授课的情景。

照片左一是我的发小陈彦明,当年的后任班长。一、三排是女生共16名,四、五排是男生共18名。1968年7月初我们入学,当时约有40名学生,因上学期间,有人参加工作,有人应征入伍,所以到毕业时只有照片上这34名同学了。这些同学大多我还能记得住名字,但少数印象不深了。

说起我们班同学来,那些初生牛犊般的毛头小子和情窦初开、羞涩腼腆的少女,也已是年过古稀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了。虽然时过境迁,当年的青春年华和激情岁月以及期间所经历的许多往事,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自我参军走后,绝大多数都没有见过面、也没任何联系,但听一些同学的介绍传闻,多数同学都有了不错的工作,有的教书育人,有的在工矿企业,有的在机关事业单位,还有的留在了部队。仅有少数同学回乡务农,回乡务农的同学多数也是村里骨干,多担任村干部发挥作用。

我们班出类拔萃的同学很多,如自学成才的李献庭同学,上学时就爱好文艺,是宣传骨干。参军后积极进步,很快入党、多次立功授奖。退役后从事教育工作,由最初的初级中学老师到高级中学老师,由在普通中学任教到重点高中任教,由一专变为多能,全靠自己努力。他自学英语,主动承担外语教学。并参加县英语培训班学习,参加全国英语自学考试,最终取得河北师大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学历。他所讲授的都是初三高三重点班、毕业班的课程,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以及同行的认可,并较早的晋升为高级教师,成为全县有威望的英语老师。

又如康米贵同学,是我班黑板报宣传一支笔。板报设计、撰稿以及书写绘画一人搞定,是大家公认的才子。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正定师范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现在是正定师范小有名望的中文高级教师及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于富生同学少言寡语,但学习刻苦认真,一直名列前茅。回复高 考后,于1978年高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现在为硕士学位,教授,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20余篇,获多项科研论文奖,其主编的《成本会计学》获本校优秀教材奖。高桃元同学体健帅气,爱好篮球运动,是学校球队的骨干前锋,与我同年入伍,但不在一个部队。他在二炮系列当兵,后入党提干,组织上又培养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学校青洲分校上軍校。毕业后留校,由教员、教导处主任,一直升为副校长,大校军衔。不幸的是退役后不久,因患突发性心肌梗死而去逝。

王爱喜同学,毕业后回乡担任生产队队长,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带领群众开展农业学大寨,实施八字宪法,加强集体经济,团结村民,苦干巧干,硬是把一个起初落后的生产队跃升到全公社、全县先进生产队行列。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收益显著提高,受到了全村社员和县社领导的认可。他还参加了县三级干部会,并在大会上作为先进典型代表发言。不久又考入石家庄地区农校学习,毕业后回县分配到农技推广站,因工作需要又调任到县土地局机关工作。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1992年和1993年分别获国家土地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被国家土地局评为先进个人,1995年获井陉县拔尖人才称号。这仅仅是几个同学的浓墨一笔,值得赞美的,还有许多许多……。

照片中的大部分同学都还健在,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我的同学几乎都是普普通通的工农子弟,但都很了不起,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有精彩的人生经历。

我的母校井陉育红中学,座落于井陉县西部的天长宋古城内,具有悠久的历史。1952年建校,经历了城关学校、井陉一中、井陉育红中学、井陉城关中学、井陉天长中学、井陉二中等校名的演变,现已有69年历史了。自1968年更名井陉育红中学以来,主要承担全县的高等中学教育。可以说,该校是井陉县最早的一所重点中学。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想在育红中学读书的日子,蓦然又回到50年前那个火红的年代。那时正值文革时期,我们是响应毛主席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在1968年7月份由未毕业的初中生直接入育红中学读高中的。那时的教育方针是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以学为主,兼学多样,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年级称连,班级称排。首届共招收了两个班(排),每个班大约40名学生。因我们是首届招录的学生,故称一连。我班为一连二排,那张毕业合影老照片上“一连二排毕业留念”就是那个时代明显的见证。

在两年半的育红中学上学期间,我们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刻苦学习,按课程安排,完成了应有的学业。上课时朗朗的读书声和默默安静的自习,已成为习惯。课间时,听着广播操音乐,认真做课间操也成自然。我们以学为主,兼学多样,学工学农学军是我们的常态。我们在井陉三矿、四矿下井与矿工一起体验生活,城关农机厂、电机厂是我们学工的实习基地,许多农村农田是我们学农锻炼的场所。我们还根据毛主席当年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在学校操场的南侧挖了一个能容纳150人左右的防控洞,一直通到教导处为出口。挖出的红沙土卖了,做为勤工俭学费用。最值得记忆的是我们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在师慧僧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编排了许多精彩节目,走街串巷,几乎在周边所有的工矿和农村演出过,既宣传了群众,又提高了自己,深受工农欢迎和赞扬!我也是这个宣传队的一员。还有我们学校的篮球队,也很活跃,在张永林老师的带领下,除了班级、年级比赛,还常常走出去请进来与周边的企业等单位,开展友谊赛。这些都有力的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回忆过去,我们担当使命,不负韶华。

再就是当时学校的建筑布局,由于50年来未到学校去过,大体布局还能回忆,但详实情况却朦朦胧胧、懵懵懂懂的记不清了。但学校位于井陉旧县城(现天长镇)西关街路北坐北朝南的拱圆型大门口和两扇木制黑色大门,门外两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8个红色醒目的大字和门头“井陉一中”,右侧竖挂“井陉育红中学”新的牌子,仍然记得清楚。再就是门里左侧是收发室,右侧是一个小仓库,进大门不远耸立一个约四、五米高的木杆,木杆上掛着一个小铜钟,钟心上栓着细细的绳子!甭看钟小,敲起来清脆的声音可响彻学校上空。全校上下课及一切作息时间,都由这个钟声命令,由收发室王师傅负责定时敲钟。今天似乎又听到那清脆的钟音,又仿佛回到了那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同窗岁月,青春年华……。

2021年2月12日于石家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