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公务员考试辅导材料都认为“申论”一词源自《论语》的“申而论之”。实际上,《论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提法。关于“申论”一词的来源,近来网上又有学者作了考证,他们认为“申论”一词最早来源于《四库全书•御制读史记儒林传》,所依据的文献是:“朱子谓诗传,直以为文王后妃时所作,盖本毛苌之义。可谓具有卓识,而未言三家之失拎传讹。兹故申而论之。”《四库全书•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又载:“恐后人之谬为比拟,是以申而论之。”此书是清代大臣英廉等奉敕编,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刊刻。
然而,这两种说法均不确切,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小考证,发现“申论”在《晋书》和《南齐书》中均明确可见其成词的出处:“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申论陆云兄弟,辞甚切至。”-《晋书•卷五十六》“王晏闻之曰:谁复为萧谌作瓯箸者,谌恃勋重,干预朝政,诸有选用,辄命议尚书使为申论。上新即位,遣左右要人于外,听察具知。”-《南齐书•卷四十二》。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申论”一词成词的年代,最早不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也不在两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间,而在公元3世纪时的晋代,即距今将近两千年了。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申论”是指对事实作进一步的说明和阐述,使事情更加清楚明白,这是其原始的本义。就公务员考试而论,“申”指“申说”、“说明”;“论”即“议论”、“论证”。申论即通过对考试中所给事实材料进行申述和议论,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进而提出考题中要求解决的问题的对策。
从文体的角度来说,申论是事务文书的一种,可以在给定的政策框架内发表议论和提出建议。申论是体现公务员岗位的需求,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它首先是为竞争上岗而进行的考试。应试者必须在考试中体现出具有符合岗位需要的较强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表现在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执行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
申论考试给定5000~8000字的材料,让考生通过仔细的阅读,按照题目的要求,或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或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论述,或针对材料所描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从2010年起,国考根据选拔人才的级别不同,分别设置两类试题,且给定的材料和题目都不同,其具体要求为:
A类: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材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解析】这里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要求考生对宏观材料的全面理解,从几乎毫无逻辑的散乱材料中找到中心内容;二是要求考生提炼出材料中的观点,这是在考查考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三是要求考生找出事实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揭示其本质。有的考生理解问题过于表面,以至于陷入就事论事的答题误区。因此考生平时可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丰富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的速度。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材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材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解析】作为未来的社会管理者,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前提是观察问题,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多听多看一些有名的政治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讲座或文章,学习、借鉴他们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这些资源在网上都能找到。
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材料进行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从而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解析】对公务员来说,提出和解决问题是日常工作生活必备的一种能力,这就要求报考此类职位的考生能够快速地从大量事实材料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但这些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需要辨别和界定。这也是区别于B类考生的一种能力。因而考生平时在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的同时还要进行积极的思考,设想如果自己是管理者,应当怎样做才能协调各方利益,拟订解决方案,达到最佳效果。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解析】对于文字表达能力比较弱的考生来说,要善于思考,勤于练笔。B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其要求与A类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说,在难度上有所下降,要求标准上也有所降低。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其中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解析】与A类试卷题相比,B类试卷题材料内涵相对单薄,问题比较微观。主要侧重于阐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析】与对A类考生所要求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同,B类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上级的意图,在施行的过程中,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逾矩,以理解与执行为主,明确自己的权责范围,能够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解析】大纲对A类考生所要求具备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对B类考生来说似乎并不需要,而实际上只是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是“提出问题能力”的另一种考法。这类问题主要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的程度,要求考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即可。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解析】与A类不同的是,此类问题要求侧重于阐述和说明观点。虽然两份试卷的内容是相关的,但考题的风格与侧重点各不相同。A类试卷侧重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与驾驭全局的能力。B类试卷侧重考察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
从考纲对这几种能力的解释来看,A类试卷比较宏观、抽象,侧重于对材料的全面把握,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并能准确表述个人观点;B类试卷则较为微观、具体,侧重于对材料的理解和阐释。
欢迎关注作者!获取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