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有“送粥米”的风俗。所谓“送粥米”,就是出嫁的姑娘生产了孩子以后,婆家会派人来“报喜”。娘家得到消息后,要准备一些礼品、送到婆家去贺喜。
生孩子是个喜事儿。怀孕叫“有喜”,生了孩子叫“得喜”(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把消息告诉亲友叫“报喜”。旧时,在鲁西南地区,报喜的人要背着一个梳匣(女人盛放梳妆品的木盒子),匣子里装着红皮鸡蛋,和一本书或一朵花儿。放书的生的是男孩,放花儿的是女孩。
收到喜讯的娘家人,要张罗着准备鸡蛋、面粉、小米、点心等给产妇补养身体用的礼品。还有给新生儿的用品,如童衣、童鞋、童帽、虎头枕、小被子,甚至童车等。在早年间,这是人情,带有互助的性质。
梳匣
焦饼
在送粥米时,有一种特殊食品,叫做焦饼。焦饼的做法是:用盐水和面,烙成薄薄的面饼,上面撒上芝麻,用铁鏊子炕出一层淡淡的焦糖色,吃到嘴里焦酥香甜,且可较长时间的保存而不坏。
旧时,在农活忙时,产妇的三餐有时会不及时。到时候,产妇冲上一碗红糖水,就着焦饼吃下去,就是一餐、可保证营养和奶水充足。
由于山东各地的口音存在差异,“送粥米”的习俗不同的地区、也有称“送族米”或“送宗米”的。旧时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写到过该习俗。
《金瓶梅词话》的作者是山东人,书中讲述的是发生在山东的事情。此书第六七回,得知应伯爵的小妾春花生了个儿子后,吴月娘说:“他恁大年纪,也纔见这个孩子,应二嫂不知怎的喜欢哩!到明日,咱也少不的送些粥米儿与他。”
另一部家庭小说《醒世姻缘传》的故事背景也是在山东,其中的第二五回有这样一段:“这一年,狄员外又生了一个女儿,因是七月七日生的,叫是巧姐;薛教授又生了一个儿子,十月立冬的日子生的,叫是再冬。彼此狄薛两家俱送粥米来往。”
送粥米
由此可见,“送粥米”应该是该习俗的正确叫法。“送粥米”的具体时间,在山东各地并不相同。鲁南地区,多是在男婴出生后的第十二天,或是在女婴出生后的第九天。
到了指定日子,娘家的亲朋好友、婶子大娘、亲戚邻居,都各自带着准备好的东西,结伴儿去“送粥米”。“送粥米”当天,婆家会特别忙碌,要大排筵宴,款待娘家的客人。临走时,还要给娘家人回赠“红皮鸡蛋”。
从某种意义上说,“送粥米”其实是婴儿出生后的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宣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