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第一篇文章,先给大家拜个年。
仪式感很重要,在牛年第一天,还得更文一篇。
春节假期,哪怕目前只能小范围走亲访友,也很难得闲看看书写写东西。
所以到现在,我才坐下来,开始这个早该写完的笔记——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这本书是我16年刚主持微课课题时,作小组活动参考资料购入的,原名Productive Group Work,由Nancy Frey,Douglas FIsher,Sandi Everlove三位作者联合编撰,豆瓣评分8.2。当初只是很粗略地过了一下,前不久因新班级的小组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就又把这本书翻了出来。
这不是一个新话题,却是一个我们日常教学回避不了的话题。
先上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师们大多很熟悉这个建构主义的“学习金字塔”,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也很乐意接受以此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模式(我们也叫它小组学习),因为它看起来很“省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理想状态下,学生们在小组中依次、有序地讨论、实践,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组内成员,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后再呈现甚至教授给全班同学,达到主动学习的最佳效果。
然而开展合作学习容易,做“好”却难。
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我们常听到老师抱怨:小组活动只是形式,难以落实;学生看似讨论得热闹,实际可能在说些别的;小组活动效率低下,总讨论不出结果……久而久之,小组活动可能就成了平时上课不怎么有存在感,公开课时突然强势出现的“表演环节”。
以下是目前我听评课所观察到的、或者存在我自己的课堂上的一些现象:
1. 教师只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出任务,不管学生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
2. 教师忽视小组成员个体对小组任务的贡献度;
3. 教师不给学生示范该怎么做;
4. 学生和教师只在乎任务完成与否;
5. 学生把给定任务分割,独立完成之后,再拼凑起来作为小组作业;
6. 小组部分成员拉车跑,部分成员搭顺风车;
7. 小组活动时间远超预计时间;
……
以上现象只要出现一个,足以导致小组活动的失败/低效。
作者在《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这本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用作者的话说,“只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出任务,并不意味着他们很快就会学会或掌握知识和方法,因为外界环境必须与之适应”。而这个“外界环境”,是需要我们教师花精力打造的;
教师忽视小组成员个体对小组任务的贡献度,就对小组内部的任务划分造成了阻碍,更容易造成“小组部分成员拉车跑,部分成员搭顺风车”的现象。长此以往,“拉车跑”的学生会觉得不满、没有挑战性、“带不动”;“搭顺风车”的学生没有体验过成功,学习动机也会被削弱(在一个全体知识水平尚可的班级,这一点可能会被老师忽略,但如果班级内学生差异过大,弊病就会开始显现)。最后小组活动成为“形式”,似乎也没什么奇怪的了。
教师不给学生示范如何做,就期待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这几乎是个伪命题。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模仿的,“如果老师提供帮助的行为只是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会学习模仿老师的行为”,认为思路过程不重要,只有答案最重要,即学生和教师只在乎任务完成与否——这和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相悖的,也是危险的。
学生分割任务,独立完成之后,再拼凑起来作为小组作业。这样的“小组活动”是分裂的,是无效的。要验证学生是否是这样做的,“只需点起一个学生,问其是否知道任意一个学习任务或问题如何解答即可”。
小组活动时间远超预计时间,除开任务难度之外,也可能是以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下篇文章继续写。
新年flag之一,不再熬夜了。
------------------------------------------------------------
年初一随记
大年初一,牛年第一天。
一大早,遇上难得的好天气,
我们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沿着国道,找了处有山有水有河滩的地方,
打开画册,
架好相机,
燃起炉火,
放钩钓鱼。
如果你碰巧住在附近,
你会发现,
被我跳脱歌声惊起的,
野鹤、沙鸥的身影。
累了,就平躺在圆滚滚、暖洋洋的鹅卵石上。
瞧,多好的天然按摩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