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过年,儿子和我“决裂”了。
因为理发这件小事。
儿子从小就抗拒理发,一点儿发茬黏在脖子上,他就难受得不要不要的。
所以他的头发能顶多久就顶多久,只要不理发,多长都没关系。
最近因为马上要过年了,儿子整日顶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在眼前晃来晃去,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和儿子商量理发的事。
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还搬出班主任刘老师。
儿子才勉强答应,但是他有个条件不能剪太短。
来到理发店,我一边说着“不要剪太短”,一边给理发师递了个眼色,理发师瞬间就明白了我的意思。
既然每次理发都大费周章,索性剪短点,还能减少理发次数。
理发的过程很顺利,因为儿子忙着在平板上看动画片,无暇顾及镜中的自己。
理发结束,儿子依依不舍地把目光从平板上移开,当他看到近乎光头的形象时,瞬间崩溃,边哭边嘟囔“你答应过我不剪很短的......”
不想引人注目,我急忙扯着儿子回了家。
一进家门,儿子挣脱我的手冲进爸爸的怀里,诉说他的委屈,控诉我的“罪状”:
“我讨厌妈妈,她说话不算话,她答应过我不剪很短的。”
老公安抚好儿子,又来开导我。
“我理解你这么做的初衷,但既然答应儿子不剪短,那就要尊重他。我觉得你该跟儿子道个歉。”
“给他道歉?他还这么小就让他牵着鼻子走!”
老公没能说服我给儿子道歉。
儿子跟我别扭了一晚上,晚饭他只吃了两口,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也不需要我陪他睡前读书了。
等到房间里没有声响,我用钥匙打开门,发现儿子已经睡着了,但眼角还挂着泪珠。
看到倔强到要和妈妈决裂的他,我内心的某一处被揪疼了,也开始反思白天的行为。
第二天早上,我来到儿子床前对他说:
“儿子,对不起,是妈妈不对。我不该没经过你的允许把你的头发剪短。我保证以后不会这样了,你能原谅妈妈吗?”
儿子一下子哭了起来,他搂着我的脖子说到:“本来就是你的错,你还不承认。”
此刻,儿子所有委屈和不满都消散在这个拥抱里。
最终他原谅了我,我们和好如初。
真庆幸我选择跟儿子道歉,而不是死守父母的威严,给孩子带来更深的创伤,让亲子关系临近冰点。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跟孩子说一句对不起真的很难吗?”
有个回答很扎心:就像领导跟下属说对不起一样。
是的,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做得不对,说出“对不起”,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是一种尊严和权威的挑战。
可我们却忘记了自己也不过是普通人,难免有不足之处,也会在不经意间伤了孩子的心。
前不久播出的《亲爱的麻洋街》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易家妈妈丢了钱,误以为是女儿易茜茜偷拿了买发卡,任凭茜茜怎么解释,妈妈都听不进去。
盛怒之下,妈妈追着茜茜打起来,茜茜愤然离家出走。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伤心地跑了好远的路,不幸被街头的几个小混混围追阻拦。
危机时刻,多亏大哥哥欧小剑的出现,保护了茜茜,才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
后来,妈妈的钱找到了,她意识到是自己错怪女儿,却放不下面子跟女儿道歉,只是想用做鸡蛋的方式搪塞过去。
受了委屈的茜茜开始控诉妈妈:
“你错怪我了,都不跟我道歉。大人犯错,就可以随便打发过去。我们小朋友没有犯错,都要被误会打一顿。”
真是字字戳心。
是啊,父母有错,却不能给孩子公正的待遇,是有失公允,更是以大欺小。
即便孩子在小时候不得不依附父母,长大后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离开父母,越远越好。
罗宾说:“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既不是我们梦想的终结者,也不是我们欲望的开创者。当我们父母犯错时,不要羞于说对不起,造成孩子的二次伤害。”
所以,父母有侵犯孩子的行为时,勇敢地跟孩子说声“对不起”,不要让错误行为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不用担心会失了家长的权威,相反,孩子会更加尊重和信任敢作敢当的父母。
曾经追过一部叫做《养育者》的电视剧,剧中爸爸Paul和妈妈Ally的教育方式。
剧中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
Paul在加班工作,可一双儿女疯了似的吵闹着、嬉笑着,使他根本无法集中精力。
忍无可忍,他决定从源头上制止嬉闹声。
虽然做了很多心理建设,可他终将和风细雨的劝告变为暴跳如雷的训诫。
面目狰狞的爸爸和突如其来的大吼声,把孩子们吓呆了。
面对孩子这种被称为“永动的麻烦制造者”的物种,父母情绪失控是在所难免的,重点在暴怒之后的做法。
值得称赞的是,Paul对孩子发脾气、怒吼后,真诚地和孩子们道歉,说声“对不起”,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孩子们也在爸爸真诚的解释和道歉中,放下心中的恐惧,与爸爸和好如初并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
一句真诚的“对不起”是亲子关系的柔顺剂,让爱与尊重不会因为坏情绪而消失。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说:“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得多。”
确实如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父母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行为失当的时候,敢于跟孩子道歉的父母,才是指引孩子行为的标杆。
孩子才也会在父母的理解与尊重中习得如何对待他人。
表弟从小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姨夫和小姨更是对他报以厚望,支持他参加各种数学竞赛。
表弟每次都以饱满精神参加比赛,一路过关斩将。
随着参加比赛的级别越来越高,表弟遇到的对手也越来越强劲,终有一次他不敌对手,败下阵来。
输了比赛的他本来就很沮丧,原以为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爸爸的拂袖而去。
之后的好长时间里,表弟都沉默寡言,还非常抗拒学习数学。
姨夫意识是那天对儿子失望和冰冷的态度,才导致儿子失去学习和生活的兴趣。
最终,姨夫选择放下面子跟表弟说:
“儿子对不起,知道你已经尽力了,爸爸不该那样对你,请你原谅爸爸。”
表弟听了爸爸的道歉,嘴上没说什么,但心理明显有了改变。
此后,表弟重整旗鼓,不但赢得奥数比赛一等奖,考大学还选择了心爱的数学专业,如今又进入更高级学府深造。
这是令人欣慰和欢喜的结果。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姨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表弟的郁郁寡欢视而不见。
那一个本来可以在数学方面有所建树的希望之星,因输了一场比赛和父母的误解就此陨落,该是多么令人惋惜。
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孩子会将父母的道歉,视作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如果父母做错了事迟迟不道歉,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不是只有“我爱你”才能表达爱,“对不起”更是爱的体现。
在父母的诚恳歉意里,孩子更能感受浓浓的爱,孩子才能不失披荆斩棘的底气。
愿父母在言行失当时,对孩子说出“对不起”,莫要为了面子,丢了孩子。
“把每个孩子当作成人来看待”,是我在育儿类书籍里看到次数最多的理念。
以前我没太理解,后来每当我纠结是否对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会把孩子的角色替换成朋友、闺蜜。
如果我对朋友做错了事,我会道歉吗?
如果朋友说不要给他剪短头发,我会不会坚持给他剪短头发?
如果朋友喜欢的衣服我不喜欢,我会阻拦他买吗?
……
这样一想,答案就很明显了。
你好,我是李点点,3岁女儿番茄、8岁儿子土豆的麻麻,擅长用漫画和文字记录二胎鸡飞狗跳的日常,分享育儿感悟及婚姻幽默吐槽。